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公布

28.12.2015  13:00

(2015年12月23日中共南昌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省委立下的庄严承诺;把南昌打造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是省委赋予南昌的重大使命。我市的“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打造核心增长极来制定。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结合南昌实际,全面分析了我市面临的发展形势,认真研究了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认为全面打造核心增长极并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机遇,又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必须保持坚强的战略定力,咬定目标,奋力拼搏。现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定打造核心增长极,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挑战,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打造核心增长极的战略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坚持推进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坚持实施区域、产业、政策、资源“四大聚焦”,打造核心增长极实现了阶段性目标。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决贯彻“一个希望、三个着力”的要求,紧紧围绕实现“四个强起来”目标,全面推进“抢占制高点、聚焦增长极、提升首位度、共筑‘四强’梦”二十字总体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显著成就,“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即将全面实现。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经济总量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重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稳步上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超过九成。产业根基不断壮大,三次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千亿园区、千亿产业实现“”的突破,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更加明显,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新成绩。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城市框架迅速拉大,轨道交通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开工建设,九龙湖新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拆违拆临、棚户区改造成效明显,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发展的功能布局和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城市品质得到提升。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户籍制度、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土地流转、企业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低碳发展、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等先行先试工作卓有成效,长江中游城市群、昌九昌抚一体化等区域开放合作步伐加快。和谐大局得到巩固,民生投入持续加大,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平安南昌、法治南昌建设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成功取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温室气体排放考核成绩位居全省前列,“蓝天、清流、净土”三大行动取得良好成效,“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品牌逐步唱响,成功摘取“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文明建设取得突破,经过历届接续奋斗,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文明有了进一步提高。从严治党成效明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丰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展望未来,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已经“起势”。

  2.“十三五”时期是打造核心增长极的基本成型期。到二○二○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产业和人口集中度、发展质量、体制活力和创新能力、城市承载力与和谐度、辐射带动全省发展的能力和作用明显提升,特色城市品牌初步唱响,打造核心增长极基本成型。今后五年南昌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将面对各种风险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从机遇上看,尽管世界经济复苏之路曲折漫长,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放缓,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将有利于我市发挥后发优势,更好地走稳发展升级之路,走实小康提速之路,走好绿色崛起之路,走快引领全省之路。特别是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成长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趋势显现,为我市深化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搭建了新的广阔平台;省委、省政府坚持推进“龙头昂起”区域发展战略,全力支持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为我市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实现赶超坚定了信心和决心;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生态智慧发展理念的付诸实践,为我市转变发展方式、加速创新升级注入了动力和活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三严三实”要求已成导向,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提升,为全市打造核心增长极凝聚了实干合力。从挑战上看,南昌处于欠发达省会城市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总量偏小,占全省比重不高,支柱产业不强,引爆性大项目较少,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创新体系不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等传统动力减弱,城市建设滞后,社会和谐稳定任务繁重,干部作风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使南昌面临着既要实现发展追赶又要推进创新升级、既要加快城市拓展又要偿还城建“欠账”、既要提升自身首位度又要增强辐射带动力、既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要分配力量回应社会各种关切等“四大双重任务”的考验。全市上下务必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不断把打造核心增长极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3.“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牢牢把握“打造核心增长极基本成型”主线,奋力开创“抢占制高点、聚焦增长极、提升首位度、共筑‘四强’梦”新局面,确保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把南昌建设成为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如期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打造核心增长极基本成型,必须在今后发展中做到“四个坚持”:

  ——坚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根本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保证。必须坚决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释放红利;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推进法治南昌、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必须坚持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坚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引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必须毫不动摇地将“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以协调为路径、以绿色为方向、以开放为抓手、以共享为目标,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全面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贯彻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从中部崛起到“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到打造核心增长极、“昌九一体、龙头昂起”,南昌成为国家和全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密集叠加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必须强化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既积极对接,全面融入,确保各大区域发展战略在南昌落地生根;又主动担当,先行先试,扎实推进南昌大都市区建设,在深入贯彻区域发展战略中创造“南昌样板”。

  ——坚持推动“三个文明”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品牌,是南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标志。必须更加注重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彰显现代文明,最终实现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生态文明的融合互动、良性发展。

  4.“十三五”时期的总体任务和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任务是,抢占制高点、聚焦增长极、提升首位度、共筑“四强”梦。实践证明,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的“二十字”总体任务,遵循发展规律,契合南昌实际,顺应群众期盼,已经成为全市上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遵循。“十三五”时期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推进。

  ——抢占制高点。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开放的战略思维、扎实的战略举措,积极抢占区域制高点,主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加速构建中部地区交通枢纽高地,不断强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地位,努力使南昌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支撑、江西发展的示范龙头;抢占创新制高点,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完善社会创新体系,充分激发人民创造潜能;抢占产业制高点,按照“高处谋势、新处落子”的要求,着力推动产业高端、高新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抢占人才制高点,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切实抓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南昌创新升级。

  ——聚焦增长极。紧紧围绕核心增长极基本成型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发挥产业引领作用,做大产业平台,做优产业特色,做强产业集群,促进全省乃至中部的产业协调、互补发展;发挥发展带动作用,按照城乡统筹、区域一体的发展要求,在做大做强自身的同时,切实把大南昌都市区辐射带动起来,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起到核心带动作用,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起到关键带动作用;发挥改革先行作用,充分用好先行先试权,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形成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为加快发展营造更优环境、注入更强动力;发挥城市示范作用,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抓好城市建设管理,为全省新型城镇化树立“省城样板”。

  ——提升首位度。牢固树立省会首位意识,各项工作都要争第一、树标杆、当先锋,不断开创全市经济社会各领域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切实巩固全省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地位,提升南昌的核心影响力。尤其是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稳步提升,既当“排头兵”,又当“火车头”。

  ——共筑“四强”梦。以实现产业发展、辐射带动、城市建管、作风建设“四个强起来”为引领,进一步把全市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进一步把社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以立说立行的志气、真抓实干的锐气,变压力为动力,化共识为共为,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把南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考虑打造核心增长极基本成型和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开拓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新路,着力打造实力南昌、创新南昌、开放南昌、智慧南昌、美丽南昌、文明南昌。

  ——实力南昌。城市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保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提前实现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舒适度明显改善,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创新南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全省全面深化改革中领先领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开放南昌。以国际思维、开放眼光,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区域竞合发展,全面融入国家和省级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联动的大开放格局,拓宽文化、教育、旅游等国际交流渠道,增强国际影响力,努力把南昌建设成为中部内陆开放新高地。

  ——智慧南昌。加快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和大数据基础设施,构建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智慧化城市管理。加快发展智慧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智慧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智慧化改造,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美丽南昌。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建管水平不断提升,“两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一步树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推广,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生态文明指数在全国城市居上游水平,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典范。

  ——文明南昌。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城市文明持续提升;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基本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等不断进步;社会稳定大局持续保持,社会治理体系日趋完善,平安南昌、法治南昌建设深入推进,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使全体人民在共建中共享文明成果。

  二、拓展赶超升级战略,构筑高新高端产业体系

  经济新常态下,突出供给侧结构调整、加速产业创新升级是南昌实现赶超的根本出路。坚持产业立市,大力发展“互联网+”,推动产业高新、高端化,构建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保障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工业文明整体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5.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把先进制造业作为产业升级突破口,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为导向,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建成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环境友好、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体系。

  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引导汽车、机电、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朝着规模生产、细化分工、紧密协作方向发展,加强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对接,实现基地化布局和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做强一批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抢抓“互联网+”机遇,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食品、纺织服装等改造提升为重点,支持企业瞄准国内外同行业标杆,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进技术改造,推动企业装备升级换代、产品提档升级,提高企业资源能源利用水平。积极推进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提升。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引领和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撬动作用,进一步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航空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研发技术优势、市场前景广阔、集聚带动效应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若干国内领先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努力实现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倍增、龙头企业数量倍增。重点以硅衬底技术为引领、以LED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扩大产业投入、引进重大产业项目等手段,打造“南昌光谷”。

  6.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全面实施服务业升级行动,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基本建成区域性交通物流、现代金融、创新创意、综合消费、总部营运五大中心。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税收和就业的贡献率持续上升,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

  突出抓好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服务、服务外包等新型服务业,积极培育工业设计、科技服务、大数据等高端服务业,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间形成分工协作体系和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推进全省金融商务区和金融产业服务园建设,鼓励和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在昌设立分支机构,加强金融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创新,建立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着力推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家庭服务、市政服务、农村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在与扩大居民消费相互促进中向规范化、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创新业态模式,顺应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口老龄化等新趋势,重点发展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加快推进旅游强市建设。围绕“打造全省旅游核心集散地和旅游名城”的目标定位,顺应高铁时代新机遇,加强旅游规划引导,以历史文化、红色旅游、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商务会展等为重点,以西汉海昏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八大山人文化产业园、万达文化旅游城、滕王阁景区、梅岭景区综合开发等重大项目为抓手,整合盘活旅游资源,创新旅游发展机制,完善旅游配套功能,打造特色旅游景区,做强旅游龙头企业,做优旅游品牌项目,形成要素齐全、功能完备、设施精良、服务优质的旅游产业链,努力把南昌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7.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优化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努力打造全省农业先进要素聚集区、现代农业发展样板区和农业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做实“南昌绿谷”,扶持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与现代农业示范园,着力构建具有南昌特色的多元化、精品化、集约化、高效化、循环化的现代农业体系。借助“互联网+”,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形成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全链条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机械化水平。建立健全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力维护粮食安全。

  完善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的有效办法,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发展的经营主体队伍,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土地信托等经营模式,鼓励农商联盟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

  提升村镇建设水平。坚持镇村联动、城乡一体,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积极建设和谐秀美的新农村。加强村镇规划建设,以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为重要抓手,将试点特色小镇打造成为我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转向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强化村镇管理,加快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保护好传统村落。

  三、突出创新驱动战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与潜能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让创新在南昌大地蔚然成风。

  8.培育发展新动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优化要素配置,充分发挥消费、投资、出口重要作用,有效扩大新需求,不断创造新供给。

  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准确把握投资方向,着力扩大有效投资,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实施一批管长远、增后劲、补短板、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等领域投资。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创新投融资方式,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

  增强消费的基础作用。着力推动消费升级,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和居民消费增长,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着力提升消费能力,培育和释放农业转移人口等新兴群体消费能力。着力优化消费环境,合理布局建设消费网点设施,引进培育消费龙头企业,推进消费产品供给创新。着力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增加有效市场供给。

  扩大出口的促进作用。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结合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深入实施优进优出战略,提高中高端产品出口比例。重点实施出口产品技术、品牌、质量、服务提升工程,努力培育新的比较优势。着力加强外贸产业基地建设。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

  9.提升科技创新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导向作用,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有机衔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成果与产业紧密对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贡献度。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围绕我市重点产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促进我市重点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战略性高端产品,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的创新型企业,新增一批国家级创新(试点)企业和一批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推广产业优化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扶持和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

  健全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加快推进南昌市科技企业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建设,强化创新相关指标的考核评价。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兴办领办科技型民营企业和以科技成果入股,促进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高效综合金融服务。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支持和鼓励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一批协同创新体、产业创新联盟,打造一批创新平台、团队和成果转化基地,建立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主动对接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国内外著名企业,加强与北上广深及长江经济带城市区域创新体系的密切联系,努力建设大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打造创新型城市。

  10.强化人才支撑力。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

  实施引智专项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更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创新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方法,加快引进科技领军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大胆探索灵活高效的人才激励政策、人才评价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全力打造“无门槛”的引才政策品牌,把南昌打造成为开放包容的区域性人才高地。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大力加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建立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储备制度和市场化选聘机制,加快建设职业化、现代化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校企务实合作,培养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工程师和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

  11.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让千千万万创业者活跃在南昌大地,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

  降低准入门槛。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辟“绿色通道”,切实保护创业者权益,引导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资金投向创业创新领域和企业。

  完善扶持政策。鼓励和扶持各类群体创业创新,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扶持中小微企业和社会组织发展,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促进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推广模式创新。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平台,推动广泛参与的众包分工,营造互助互扶的众扶生态,发展灵活高效的众筹融资,创新与高等院校的合作模式,发展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大学校园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四、深化开放协调战略,提高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昌九一体化等国家和省级战略的机遇,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进一步提升我市的辐射力、带动力。统筹谋划全市区域和城乡发展,构建更加均衡协调的发展格局。

  12.提升开放国际化水平。坚持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统筹、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结合,促进国内外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一方面,加快高水平“请进来”。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全面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引导外部资金和先进技术更多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推动大规模“走出去”。以国际友城为平台,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为重点,支持我市优势产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开展制造业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合作,鼓励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抱团“走出去”。支持南昌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积极争取我市“走出去”的合作项目纳入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扶持范围。加大对台港澳开放力度,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昌台两地经贸合作,推动两地产业优势互补,打造台资在中部地区重要产业集聚地。

  13.做好深度融入文章。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对接中欧国际班列,进一步打通连接长江水道和出海的通道,与国内主要城市合作开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定期航班,构建开放大通道;探索与“一带一路”国家的通信便利化,实现与主要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组织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工程市场,打响“南昌建设”品牌,支持企业在沿线地区建设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提升对外贸易水平;深化与沿线地区在旅游、文化、生态、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合作交流,积极发展友好城市关系。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合作发展。全面推进与沿江城市对接合作,尤其深化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合作,创新开放合作模式;以对接沿江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为先导,以高等级航道和快速铁路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种交通方式和综合枢纽建设,强化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形成便捷高效、联江通海的综合立体交通格局;坚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大力承接长三角产业和人才转移,形成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城市”,利用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的契机,主动对接、借鉴复制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自贸区试点经验,全面融入长江大通关体系,争取设立南昌自贸区平台。

  14.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积极担负起构建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主体责任,以南昌城区为中心,以区域内交通走廊为依托,北进南拓、轴向发展,推动群内城市密切经济、交通等领域的合作共赢。加速形成昌九和昌抚一体发展格局,加快推进临空经济区建设,全面启动昌九新区建设并积极申报国家级新区,打造昌九一体化的战略支点;按照适度超前原则,提升昌九、昌抚在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方面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构建网络完善、高效便捷的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加强昌九、昌抚间产业的统筹布局和分工协作,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促进产业集群集约发展,构建具有国内比较优势的产业基地;紧扣新型城镇化要求,构建层次分明、分工合理的昌九、昌抚城镇协调发展格局。

  15.推动全域协同发展。坚持立足实际,实现错位发展,推动区域内各板块形成各具优势、融合互动、多点支撑、竞争发展的经济发展格局。中心城区重点聚焦服务业发展,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步伐,致力于发展现代商贸、楼宇经济、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和高技术服务业。县域经济定位更加精准,重点聚焦特色产业,积极把握和适应市场需求,加快民营经济、草根经济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打造集聚度高、技术先进、销售网络发达的特色产业集聚地。国家级开发区和临空经济区要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激发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动力,推动全市主导产业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

  五、坚持生态优化战略,打造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南昌样板

  紧紧抓住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以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为支撑,以推进重大生态工程为抓手,以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动力,寻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使“绿色”成为南昌的都市流行色和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16.加快发展绿色经济。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积极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以现代信息科技为引领、以循环经济为路径、以招商引资为动力,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推动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推进节能低碳循环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循环化改造,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能源;推广节能低碳建筑,逐步开展对现有建筑的低碳改造。

  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绿色文化资源,构建制度化、系统化、大众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使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创建行动,带动全社会积极参与绿色发展实践,倡导绿色生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17.严格保护与治理环境。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最高的标准、最严的制度、最实的举措,坚决守住生态环保的底线。

  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各类自然保护区及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和重点生态要素划入生态红线保护控制范围,实施环境功能的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管理,明确各区域环境功能定位和标准,严格控制有损主体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统筹各类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①。

  深入开展治污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蓝天、清流、净土”行动;实施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改造升级、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等工程,建立大气污染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全面治理农村水环境和加快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综合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质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18.打造城市生态“名片”。巩固提升生态优势,统筹推进水与山、水与绿、水与城的融合,构建完善的城市水系和生态景观系统,使绿色生态成为南昌的靓丽名片。

  推进“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建设。打造中心城区环城水系生态景观,实施河湖连通、水环境整治、河湖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态廊道建设等工程,使河湖水净、水动、水灵、岸绿。继续大力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快梅湖景区改造提升和瑶湖郊野森林公园、大象湖景区等建设步伐,扎实推进赣抚尾闾综合整治等工程,突出抓好赣江风光带、扬子洲陆堤结合风景带等重点项目建设。

  推进“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建设。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加强以梅岭为主体的西山山脉生态保护和建设,使其成为南昌城中的森林公园。以生态保育区、生态廊道、环形绿带和大型公园建设为重点,稳步提升城区绿化生态功能,创新园林绿化管养模式,推进城市空间立体绿化建设。加大城郊增绿造林力度,丰富林业种类,增强森林资源生态功能,构建基本生态网络体系。

  19.健全生态制度体系。制定更加严格、更高水平的环保法规、环境标准和技术规范,强化标准执法,依法从严管理,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

  完善差异化考核机制。完善绿色发展综合考评指标体系,按照县区不同功能定位实行差异化考核,增加绿色发展指标,提升绿色考评权重,引导各级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绿色政绩观。

  落实监管执法机制。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坚持源头防控,提高项目环保准入“门槛”,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下决心调整淘汰低效落后产业;强化法治管理制度,提高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能力。全面实行“一把手”负责的“河长制”,形成分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的工作格局。

  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率先试点建立“全市一盘棋”的森林、湿地、矿产资源开发等生态补偿机制,并就资金来源、补偿渠道、补偿方式和保障体系等进行实践探索。

  建立市场化治污机制。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激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形成谁污染、谁付费、第三方治理的运行模式。加快建设区域性排污权、碳排放权、水权和林权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

  六、实施城市品牌战略,加速建设管理现代化

  把城市作为最大的品牌和资源,精心打造,悉心经营,不断增强南昌的凝聚力和归宿感。

  20.彰显特色元素。充分挖掘和发挥历史文化名城、山水绿色都城、现代时尚新城的独特优势,努力提升南昌的全国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

  突出红色基因品牌。以建军90周年的历史节点为契机,全面策划和开发一批有影响力、号召力的红色品牌,大力弘扬“八一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丰富英雄文化内涵,让“英雄城南昌”的美誉更加响亮。

  突出历史文化品牌。统筹推进海昏侯墓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工作,启动和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遗址博物馆的规划建设,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加大包括八大山人、滕王阁在内的“十大南昌文化符号名单”②和“十大南昌文化符号提名名单”③的宣传,让南昌文化唱响国内、走向世界。

  突出山水特色品牌。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加快推进“揽山入城”④,在做活“”文章的同时,不断加强梅岭的保护与开发,充分挖掘和激活“”资源;扎实推进南矶山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打造越冬候鸟的乐园,营造“城在青山绿水间、人在鸟语花香中”的独特魅力,凸显山水都市品牌。

  突出时尚生活品牌。按照区域性消费中心的定位,引进更多流行、时尚元素,尤其要依托赣江“灯光秀”、万达文化旅游城等一批引领性项目,让时尚活动氛围在南昌更加浓厚,彰显“动感之都”、“时尚之城”的现代感。

  21.优化空间布局。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南昌大都市区规划的编制,科学制定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城市增长边界,尤其是积极顺应未来昌九新区的设立,加快推进“跨江临湖”⑤。强调紧凑发展、精明增长,在时机、条件成熟的基础上继续推动行政区划调整等工作,切实加强县城的规划建设和特色风情中心镇建设。突出分工明确、协同发展,以主要交通线为纽带,以生态红线为限定,形成与中心城市匹配的城镇空间新格局,构建簇群式、多层级、网络化、生态型的现代化大都市框架。同时,注重保护和利用赣江岸线资源,制定赣江沿线总体城市设计控制导则,分区城市设计控制指引,对两岸沿线建设严格把关,不断优化沿线的城市风貌和功能,塑造具有南昌特色的滨江城市形象。

  22.夯实基础设施承载力。加快构建综合交通枢纽,推动构建由沪昆、京九、昌景黄等构成的星字型高速铁路网络,完善“一环八射”的高速公路网络⑥与南昌市的衔接与互通,增强赣江航道通航能力,增设国际航线,不断提升南昌在全国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积极完善快速交通体系,加快快速路,提升主干道,打通断头路,形成微循环,增强过江能力,完善快速进出通道;实施公交优先,不断扩大快速公交线路覆盖面,推动公交深入社区;建设市郊铁路。提升城市公共设施品质,扎实推进“海绵城市”⑦建设,统筹抓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⑧的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形成以人为本、智能高效、相互衔接、低碳绿色、弹性适应的现代公共设施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

  23.加快旧城复兴⑨。进一步推动老城区有序改造,结合旧城、旧厂、旧村(城中村)“三旧”改造工作,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强力推进城中村改造,盘活用好存量土地资源,增加公共绿地和公共空间,完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控制建筑容量和建筑高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业附加值,实现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进一步推动老城区功能升级,结合各自功能布局,因势利导,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大规模植入现代服务业元素,合理推动中心城区人口有机疏散和转移,提高老城区经济发展延续性,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化城区。进一步推动老城区历史文化传承,以更严格的手段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整体保护,妥善处理老城区改造中“拆、改、留”的关系,做到保护与改造并重。

  24.促进新城繁荣。以打造发展升级的“四个样板”为目标,按照“生态、低碳、智慧、文化”的定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面推进红谷滩新区尤其是九龙湖新城建设,并适时拓展九龙湖新城建设范围,加快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着力配置及建设好教育、卫生、商业、市民中心等公共服务资源,使之成为全省宜居宜业的魅力新城。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核心起步区市政路网框架全部形成。加快促进产城融合,推动产业招商及项目建设,引进一批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引领性项目,促进人气有效提升。同时,统筹推进朝阳新城、洪都新城、瑶湖科技城和青山湖西岸片区等的开发建设,并按照世界标杆的低碳生态之岛目标,谋划和启动扬子洲片区的开发建设。

  25.实施管理提质升级。针对城市管理中的顽症固疾和老百姓反映的集中诉求,大力推进城市综合治理,加快垃圾处置设施建设,推进垃圾分类收集、清洁直运和无害化处理,加强重大市政工程的后续管理与配套服务,有效应对“城市病”。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和科技手段管理城市,最大限度汇集整合城市各类资源,搭建涵盖市容、执法、市政、交通等的智能化平台,提升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与科技化程度。继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市级决策统筹、区级管治主体、街镇落实执行、社区自治自理、全民积极参与”的城市管理新体制,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促进管理重心下移。积极顺应地铁时代的到来,提高市场化管理水平,探索和创新方式方法,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奋力实现城区“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的目标。进一步强化全国文明城市的品牌,持续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

  七、提升共享发展战略,增进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6.实施更高效的精准扶贫攻坚。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推动发展的重大举措,全面普查贫困对象,因人因地制定扶贫方案,努力在全省提前实现全面脱贫。完善社会组织与贫困户对接机制,发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致富能手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加强对贫困户就业创业培训,出台政府担保、银行放贷、财政贴息的普惠金融政策;加强对贫困户因病、因灾、因残返贫特殊救助,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健全扶贫脱贫保障机制,发挥各类群团组织和社团组织作用,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措并举、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27.推进更优质的富民增收计划。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基尼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下降。推进各领域工资制度改革,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税费负担,落实扶贫济困的税收政策;健全公共财政体系,集中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科学规范的收入分配秩序,提高中低收入家庭收入,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构建高质量的就业服务体系,特别是注重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就业创业服务。把解决就业结构性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注重提高就业质量,实现更加充分就业。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体制机制,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加强就业托底保障,强化对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消除影响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8.建立更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接轨,推动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建立健全统筹城乡、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鼓励发展补充养老和医疗保险,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落实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大病医疗保险工作,改革医保支付方式,继续落实好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关闭破产和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政策待遇。提高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和统筹层次,加快工伤保险进入省级统筹。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改进保障方式,提高保障质量。加快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大力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打造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城市。

  29.构建更全面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逐步实施普通高中教育学杂费免费,鼓励和推进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所市属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扶持文化精品创作,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基本形成普惠性、均等化、覆盖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健康南昌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强化医疗质量监管,完善医患纠纷调解机制,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业和紧急医疗救援应急处置,健全传染病防控和救治机制,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特别是残疾人预防康复服务网络和体系,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30.实行更均衡的人口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帮扶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红十字事业、残疾人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

  八、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完备规范有效的制度体系

  切实用好先行先试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成为全省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和“试验田”。

  3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推进,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服务型政府。

  健全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加强财税、价格、金融、产业、土地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进一步强化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导向作用,注重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下放管理权限,对于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建立健全对具体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估制度,全面推行“双随机”监管核查,放大企业事中事后监管改革试点的示范效应。深入推进“三单一网”⑩建设,提高行政效能,二○二○年实现网上审批全覆盖。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中介服务事项。

  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科学优质、及时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构建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机制,引入多元化的评估主体进行定期评估。

  加快地方财税体制改革。全面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生产总值的总量和增幅挂钩事项,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按照国家和全省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探索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32.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适时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加快推动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形成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聚,向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集聚,向企业的主营业务集聚的有效机制。加快有序剥离、移交国有企业社会管理职能。

  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最大限度地吸引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鼓励国有资本主体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有效放大国有资本的带动力和影响力。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国有资本投资的项目。鼓励国有资本与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等各类资本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开展对外投资。推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有序流转、相互融合。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探索建立和完善劳动、资本、管理、技术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内生动力机制。

  坚定不移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坚持内商外商一视同仁、国企民企平等竞争、大企小企同等对待,按照“降门槛、拆篱笆、搭平台、强服务”的方针,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隐性壁垒,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利益,放手、放胆、放权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3.有效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建设,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进一步建设公平竞争市场。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严禁和整治市场违规行为,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对价格的决定性作用。

  进一步完善各类要素市场。大力发展信息市场、技术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加快推进智慧城市、三网融合建设,加快发展技术认定、咨询、估价等中介服务,健全知识产权运用体系和技术转移机制。积极跟进国家政策,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和交易平台。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进一步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以全部公共资源进入统一平台进行交易为目标,在全市范围内形成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电子化。制定公共资源交易法规或规章,制定动态管理的公共资源交易目录。

  九、推进依法治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有序

  厉行法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必须充分发挥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人民权利和推动社会发展,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与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34.守住社会公正底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健全法治工作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加强和改进立法。立足特色管用,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和配套法规的制定,增强立法的可执行性。健全人大主导立法工作机制,完善地方立法专家顾问制度,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建立法规、规章清理和评估机制,实现立改废释有机结合。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持续贯彻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着力打造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强化公正高效司法。制定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意见,确保审判权、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健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落实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制度。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公开,完善对权利的司法保障、对权力的司法监督,健全错案防止、纠正和责任追究机制,健全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健全人民陪审员和人民监督员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引导全民尊法用法。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并落实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创新普法形式,推进媒体公益普法,扩大公民法治教育覆盖面,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化解矛盾用法的良好环境。深化公证体制、律师制度等改革,建立健全法律服务体系,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完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社会救助制度及其对接运行机制,将公共法律服务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范围,建设覆盖城乡的法律服务网络。

  35.筑牢社会诚信基石。把诚信建设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提高全民社会诚信意识、信用精神,全面建设诚信南昌。

  健全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健全社会守法信用记录,逐步实现全市公民和组织信用记录全覆盖。加快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健全企业守法信用记录制度。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到二○二○年形成基本完善的政府信用制度体系。严格履行政府向社会作出的承诺,把政务履约和守诺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及应用。推进全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信用信息共享与依法披露。完善诚信褒奖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诚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尽快推进地方立法,大力惩戒失信行为。

  36.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深入推进平安南昌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群众权利,打造“平安江西”的“首善之区”。

  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以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抓手,通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继续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天网”工程和商业网点、经营场所、集贸市场“地网”工程建设,建设基础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加强群防群治,强化社会治安重点治理,注重打防管控结合,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形成良好、健康、有序的社会治安秩序。引导和规范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依法取缔非法社会组织,惩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互联网管理,维护网络安全。

  依法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民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稳定风险。健全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权益保障机制,及时疏导情绪、化解矛盾、保障权益。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推进机制、信息反馈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权利法治保障渠道。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和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引入律师、人民调解员等第三方介入矛盾纠纷的调解。依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信访终结、律师代理申诉等制度,引导群众依法信访。

  保障公共安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增强风险意识,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推进公共安全工作精细化、信息化、法治化。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依法强化危害食品安全、影响安全生产、损害生态环境、破坏网络安全等问题治理,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坚决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暴力恐怖、民族分裂、极端宗教等活动,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国防等安全。

  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党的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要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证。

  37.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立足全市工作大局,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实现党的领导方式规范化和制度化,更好地谋全局、把方向、管大事。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全委会的决策和监督作用,切实加强党委对重大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领导决策水平和组织动员协调能力;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经济、善治理、敢担当的领导干部,提高把握发展规律、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化水平;坚持把“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作为统领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牢固树立“党建+”的理念,加大对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力度,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质量与水平,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38.提升政治生态建设水平。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严格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切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执行“六大纪律”,坚持不懈纠正“四风”,着力解决怠政懒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深入推进巡视监督全覆盖,保持高压反腐的基本态势和战略定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规范选人用人程序,改进干部考察方法,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严厉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自觉传承英雄基因,弘扬“八一精神”,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

  39.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与时俱进,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发挥代表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作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加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推进“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活动;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全面推行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大力培育市民协商精神和公共意识,推动群众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改进党的群团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40.全面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确定的战略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要根据“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按照项目化管理的要求,明确责任、明确分工,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加强督促检查和问责,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凝心聚力,开拓进取,真抓实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南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核心增长极基本成型而努力奋斗!

  注 释

  1. “多规合一”:201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2. “十大南昌文化符号名单”:八一起义纪念地、八大山人、万寿宫、小平小道、方志敏、西山(梅岭)、西汉海昏侯墓、绳金塔、新四军军部旧址、滕王阁(按首字笔画排序)。

  3. “十大南昌文化符号提名名单”:安义古村、百花洲、李渡烧酒作坊遗址、汪山土库、佑民寺、秋水广场、南昌方言、南昌采茶戏、徐孺子、梅汝璈(按首字笔画排序)。

  4. “揽山入城”:将梅岭周边地区纳入南昌市未来主城区范围,统筹发展,构成未来南昌大都市区核心区的组成部分。

  5. “跨江临湖”:进入新世纪后,我市跨赣江建设红谷滩新区,十五年过去,“一江两岸”城市格局基本形成。随着新建区的设立和国家级昌九新区有望批复,未来南昌主城区将向北部伸展,抵达鄱阳湖滨湖地区。

  6. “一环八射”高速公路网络:南昌绕城高速公路、福银高速、昌铜高速、沪昆高速、昌栗高速、昌樟高速、昌宁高速和昌德高速。其中,需要修建或在建高速公路为南绕城高速公路、昌栗高速公路和昌宁高速公路。远期将南昌西绕城高速公路外迁至梅岭西侧,与沪昆高速公路对接。

  7. “海绵城市”: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8.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

  9. 旧城复兴:对老旧城区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的过程。

  10. “三单一网”:“三单”即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一网”即南昌政务服务网。

6月29日停电公告
  6月29日6:00--10:00110kV广南中国南昌
6月27日停电公告
  5:00--12:00110kV青山湖变洪都中中国南昌
关于2018年5月我市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通报抄告
各县区委、县区人民政府,市委各部门,市直各单位,中国南昌
南昌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 吊销长期未经营企业营业执照决定公告
  在本局登记的南昌金望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省现代装中国南昌
南昌市委巡察公告
  根据市委统一部署,中国南昌
6月15日停电公告
  6:00--18:00110kV城北变三路线线中国南昌
6月12日停电公告
  6:00--16:00110kV一交变交干线线中国南昌
南昌市市级河(湖)长名单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河中国南昌
高考期间部分公交线临时改道
  一年一度的高考开始了,中国南昌
江西交警部门发布端午期间出行提示
端午走高速 避开这些易堵路段     201中国南昌
2018年4月各县区“美丽南昌·幸福家园”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考核情况通报
  根据《“美丽南昌·幸福家园”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暨中国南昌
客运驾驶员违规将被“联合惩戒”
超员、超速、不系安全带、拨打手机电话将被列入“黑名中国南昌
昌九高速交通转换到新建路段
  记者昨日从交通运输部门了解到,中国南昌
“随手拍”新增8大类举报内容
可举报客车校车超员、驾车接打电话等违法行为 中国南昌
即日起严查遮挡车牌行为
警方利用高科技还原违规车辆的“庐山真面目” 中国南昌
5月29日停电公告
  6:00--18:00110kV秀泊变学院北线中国南昌
庐山南大道双向恢复通行
  英雄大桥跨庐山南大道引桥桥面拆除完毕  中国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