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系列报道之四

29.04.2015  13:56

   建好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强化‘辐射’是竞合发展进程中的‘双刃剑’,我们必须加速形成区域发展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认真学习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龚建华在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后,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查雄伟表示,这一席话既指出了南昌作为省会城市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所面临的困境,又为“英雄城”以改革姿态进入新常态、闯出一条发展壮大之路指明了方向。

  “当前,南昌已被划进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中,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南昌必须积极应对、迎接挑战、顺势而为、超前谋划,积极开展相关对接工作。”查雄伟表示,随着时空距离越来越近,特别是沪昆高铁江西段贯通后交通一体化持续加速,更多的周边城市被纳入了南昌一小时交通圈之内,高铁沿线城市同城化趋势将愈发明显。“在这样的形势下,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和将在南昌落地的项目,便有可能流失到其他城市群和都市圈中,也就是龚书记所指出的强化‘辐射’后将存在被虹吸的风险。”查雄伟如是说。

  面对辐射与虹吸的双重效应,南昌又该何去何从?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龚建华明确表示,利用好强化“辐射”这把“双刃剑”,当务之急和根本之策就是要坚持发展示范带动,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做好,做大做强经济实力,并点明四县五区正是强攻产业的主力军、强化辐射的“桥头堡”。查雄伟对此表示十分赞同:“由于当前对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所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亟需得到新的突破。县域经济既是区域发展的基石,又是发展升级的支撑和难点所在,而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要想冲破藩篱,必须啃下县域产业发展这块‘硬骨头’,不断挖掘县域经济的增长潜力,打牢区域发展的基础。

  “各县区尤其是四县必须强化机遇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紧紧围绕构建南昌大都市区找准定位,做优特色,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在新一轮竞合发展中站稳脚跟、赢得先机,着力实施‘四化并举、协同并进’。”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龚建华为各个县区即将面临的新局面和新困境开出了“良方”,并明确指出沉下心来搞工业,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查雄伟说:“做强特色产业,才能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因此,全力抓好工业经济运行,发展升级工业产业是关键。”根据《南昌大都市区》规划初步方案,南昌县、新建县等县域以及周边城市抚州市、丰城市将发挥区位和工业园区优势,侧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从整体来看,南昌产业发展路径将跨越重工业化,迈向特色轻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的三轮驱动;跨越行政区划,形成现代治理模式下具有强核心的大都市区;跨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向生态化、低碳化、智能化的新型发展格局。

  “新型城镇化,县城是标杆。然而,与省会城市形象不匹配的是,我市的一些县城多年来长不大、长不快、长不美。正如有些客商戏言:省会的县城里居然还弥漫着一股‘老县城味道’、‘像个大集市’。可以说,县城规划建设的‘增量’和‘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我市新型城镇化中的两道‘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龚建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南昌县城现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同时,还务必要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加强农业产业化的引领,加大城镇绿色化的优势。

  谈及该如何树立起县城标杆和县城建设的重要性,查雄伟教授认为:“南昌要做强,县城必须做强;南昌要建美,县城必须建美;南昌要富裕,县城必须富裕。如今,有的县城虽然经济发展了、县城人民生活好起来了,但是生态环境却不同程度地被污染了、人文氛围也不如以前浓厚了。”查雄伟表示,县城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文化生活贫乏等问题都不容忽视,这就需要树立全域规划的理念,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挖掘特长发展特色城镇,抓好县城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进而为南昌城镇居民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做大做强自己的城镇经济,扮靓城市面貌将更有利于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对接,致力于推动昌九一体化、昌抚一体化、昌丰樟高一体化,抱团发展打造南昌大都市区。”查雄伟说道,《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愿景与行动》中已明确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而南昌作为中部地区最靠近东部海港的省会城市,距离福州港仅500公里。要构建南昌“一带一路”内陆开放型新高地,就必须加快推动昌抚联动,对接海峡西岸。同时,统筹推进各种交通设施建设和多式联运,特别是高速铁路与珠三角、长三角及海峡西岸城市群核心城市形成更加紧密的“通勤圈”。“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我们只有付出长期的努力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才能吹响南昌经济发展、改革创新的集结号,在新一轮竞合发展中精确地找准自己的定位。”查雄伟说。(邓妍 刘川 本报记者 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