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市强化农村教师培训释放教育红利

26.11.2016  00:05

  “通过进修学校集中培训、学校教研培训、进城听名师讲课培训,我很快就进入了老师角色,课堂也越来越受学生欢迎。”这是去年考取华林初中的罗木兰老师在一次培训后所发的微信。近年来,高安市积极应对农村新形势,着力突破传统教师培训中内容、方式和管理方法的“瓶颈”制约,切实增强农村师资培训的前瞻性和主动性,整合培训资源,努力在健全保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和优化资源配置上下功夫、求实效,有力地助推了该市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

  全员培训促成长。2012年以来,该市每年都要通过公开考试,向农村补充100至200名教师,形成了新任年轻教师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为让这些新教师迅速进入角色,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市教育局采取多种形式,多层次联动,科学安排培训时间,通过集中培训和送培训到校的形式,有效地推进了新教师全员培训,确保了新教师培训全覆盖。同时,坚持农村教师及校长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以上的培训,坚持国家、省、市级培训项目名额向农村倾斜,既注重了农村教师群体性水平的提高,又强化了教学骨干的培养;既重视了老教师的继续教育,又突出了对新教师的重点帮扶。 

  开放培训助提升。该市在突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大力构建竞争、开放、充满活力的师资培训格局,积极推进了现场教学示范校(点)建设,培植了市四小、市七小、市二小、八景中心小学、建山中心小学、龙潭南炉村小等一批涵盖高效课堂、微课制作、教材培训、教学管理、互联网+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示范校(点)。经常邀请省内外名师,对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指导活动。教研室坚持每年安排城区名校参与培训、组织名师团队巡回培训、要求学校安排结对导师培训、举办公开课实战培训等,深化了农村教师“竞技”内涵,为农村优秀教师提升素质、脱颖而出提供了成长空间,帮助年轻教师实现了从“想教书”到“能教书”的转变。该市还实行“走出去”的师资培训模式,积极开辟市外培训的渠道和途径,经常组织年轻教师到外地听课,到江西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等开展短期培训。

  分类培训优结构。该市教育局十分重视培训的制度设计,坚持重点课程教师重点培养,紧缺课程教师抓紧培养,优秀教师优先培养,年轻教师全面培养的指导思想,强化分类培训。培训中,坚持政治品行重“”,课程设置重“”,高效课堂重“”,教育学生重“”,班级管理重“”,副科培训重“”等原则,切实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截止今年11月,全市所有农村中心小学及村小95%以上开通了互联网、教室安装了多功能一体机。为充分发挥这些现代化信息装备的作用,适应“互联网+”新形势,市教育局实施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利用远程教学、数字化课程等手段,搭建教师网络研修服务平台,加大了乡村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举办微课制作、多功能一体机使用、啦啦操等的培训,全面提升了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组织实施农村音体美兼职教师培训,确保了农村学校课程能开足开齐开好。该市建山镇在乡镇范围内建立健全了教师“走教制”。五年来,该镇引导上名次中心小学教师特别是紧缺学科教师到村小任教,让农村学生分享到了更加优质的教育。

  加大投入保经费。每年该市财政预算均要安排近300万元教师培训经费,大部分用于农村教师。各学校坚持培训经费单列,从经费上保障教师建立“名师工作室”,不断提升教师“领飞”能力。相城、田南等乡镇政府还设立专项资金,对教师参加培训取得的各项证书或荣誉给予奖励。充足的经费保障,切实保障了农村教师“留得住、能提升,教得好”,为造就一支扎根基层、素质全面、甘于奉献的农村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教育的政策红利得到有效释放。

编辑:卢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