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

24.06.2014  10:51

   摸清土地家底 服务和谐南昌

  随着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全市土地资源利用状况有了很大变化。做好土地调查,摸清全市土地利用状况,是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土地资源的基础,为科学制定我市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依据。2007年7月,根据国家统一部署,为全面查清我市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我市全面启动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历时3年,于2010年底基本完成了全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本农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及统一时点变更等工作,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汇总并通过国家验收,形成了南昌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

  南昌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查清了全市土地利用状况,掌握了各类土地资源家底;建成了与省级数据库互联共享、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实现了调查成果管理数字化;建立了土地变更调查新机制,实现了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常态化;构建了国土资源管理“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数据成果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南昌全市拥有耕地424.29万亩,建设用地117.52万亩,对照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及省级规划下达的耕地保有量目标与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目标,南昌市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建设用地增加空间有限,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统一组织实施 摸清资源家底

  2007年6月,《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文件下发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7月18日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发改委、民政局、财政局、国土局、规划局、水利局、农业局、环保局、统计局、林业局等部门为成员的南昌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事项。同时抽调专人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调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实施和协调解决调查中的有关具体问题。各县区政府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本区域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同时对本区域的工作进度和调查成果质量负责。

  南昌市第二次土地调查统一采用国土资源部制定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以及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制定的《江西省土地调查实施细则》等技术标准规范,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按照各级政府统一部署、各级二调办组织实施、技术作业单位具体承担的组织模式和采用国家统一制作下发的覆盖全市遥感影像的调查底图、“三下二上”的工作模式,做到严密组织实施、严格技术标准、严把技术路线、严控成果质量。全市共有2000余人和10个技术作业单位参与了调查工作,投入经费2995.8万元,调查总面积7194.61平方公里(未含鄱阳湖水面面积237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701.98万亩,建设用地159.07万亩,未利用地218.15万亩。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汇总了全市土地调查数据,并于2011年1月9日向国家二调办提交了全量数据库,做到了调查数据的全面、真实、准确,实现了图件、数据、实地三者一致,形成了丰富的调查成果,满足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为土地用途管制创新及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调数据翔实 应用成果丰硕

  二次土地调查以区县为单位,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全面查清了耕地等各类土地的利用现状、基本农田分布、国有与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属界线等,汇总形成了全市各级行政辖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实现了全市各类土地调查数据的全覆盖。

  全面查清了我市土地利用现状,掌握了各类土地资源底数。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全市主要地类数据为:耕地282860.75公顷(424.29万亩);园地6139.05公顷(9.21万亩);林地112814.57公顷(169.22万亩);草地15089.73公顷(22.63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85558.56公顷(128.34万亩);交通运输用地16085.16公顷(24.13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93111.13公顷(289.67万亩);其他土地7801.93公顷(11.70万亩)。

  建成了我市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实现了调查成果管理数字化。为确保土地利用数据库与国土资源部门电子政务工作的衔接,我市自下而上,建成了县(区)、市土地调查数据库,包括每一块土地的用途、权属、界线、面积,基本农田地块信息,各级行政区域界线以及村级界线等。首次实现了对我市土地利用现状的数字化管理、动态查询和快速汇总分析,为全市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了土地变更调查新机制,实现了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常态化。以2009年标准时点数据为基础,2010年以后开展的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更新了市、县(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维护了土地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和现实性,为及时准确掌握城乡土地利用动态信息及实现对违法用地“早发现、早查处、早制止”提供了基础数据和依据。

  构建了国土资源管理“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按照国家信息化下一步建设要求以及“十二五”规划重点内容,建立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是合理规划、整合土地、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等各类国土资源信息数据,综合分析、应用、监测、评估国土资源利用状况,发布详实、有效的信息共享服务的最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我市在二次调查数据库基础上,叠加了土地管理、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等数据,形成全市国土资源管理“一张图”,构建了“批、供、用、登、补、查”综合监管平台,实现了“地上图、图上网、在线办、实时新”的网络化、精细化管理,完成了南昌市从纸图的手工管理向电子“一张图”信息化管理质的转变,实现了全市粗放型土地管理向精细化土地管理质的飞跃。

  成果服务于多个领域,为宏观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为更好地为宏观决策服务,在二次调查数据成果正式公布之前,按照“边调查、边应用”的原则,南昌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阶段性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土地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中,不仅应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划定、农村集体农用地征收转用、耕地后备资源挖潜、违法用地执法监察等土地管理工作,还广泛应用于全市水务、规划、农业、税务、民政等多部门和行业,在水利普查、人口普查、农业普查、“以地控税”、各类规划编制等方面发挥了基础数据的重要作用。

   坚持耕地保护 推进节约集约

  二次调查数据显示,自一调开始的13年间,全市因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灾毁等原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且建设占用大多为城镇村周边优质水田、水浇地。同期,全市通过土地整治、整理复垦开发、农民自主开发使耕地得到了一定补充,实有耕地数量大体平衡,但耕地占补平衡存在“占近补远、占优补劣、占水补旱、占熟补生”的状况,部分耕地质量有所下降。全市人均耕地面积0.84亩,大大低于全国人均1.52亩的水平,相比全省人均1.045亩也有一定差距。随着我市人口增长,人均耕地还将下降,耕地资源约束更加趋紧。而且,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较快发展时期,经济发展不可避免要占用耕地。由于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保护耕地压力依然很大。对照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及省级规划下达的耕地保有量目标,到2020年不低于255054公顷,目前耕地量比规划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仅多出24000多公顷。因此,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强化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格按照国家要求补充等质、等量耕地。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确保实有耕地基本稳定,耕地质量有提升,严防死守耕地红线。

  同时,二次调查数据还显示,13年间,全市城镇村建设用地从50.02万亩增加到117.52万亩,增加了65.51万亩;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村庄建设用地,13年间全市乡村实际居住人口逐年减少,但村庄建设用地却从40.29万亩增加到73万亩。总体来看,建设用地增加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城镇建设用地增速过快,村庄建设用地不降反升,说明用地方式粗放。因此,必须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加大土地资源市情宣传力度,着力形成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用地者自觉节约集约的良好用地氛围。要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和引导作用,调整优化城乡用地布局和结构,努力实现建设用地安排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和环境容量相适应。在保持适度投放增量土地的同时,因地制宜,突出土地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大盘活存量土地的力度,重点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和农村空闲建设用地盘活利用,逐步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增量用地的依赖,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和质量提升。

  徐侃 张云美 游滔 记者 黄欢 周永刚 刘铭

  

6月29日停电公告
  6月29日6:00--10:00110kV广南中国南昌
6月27日停电公告
  5:00--12:00110kV青山湖变洪都中中国南昌
关于2018年5月我市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通报抄告
各县区委、县区人民政府,市委各部门,市直各单位,中国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