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同考”的背后 折射了什么问题

15.02.2015  19:32
原标题:“师生同考”的背后 折射了什么问题

日前,江苏邳州运河中学为高三年级组织了一场“特别”的模拟考试,40岁以下的高三年级教师要和学生们同场考试,此举让不少教师产生反感。这一事件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个考场,究竟该不该出现学生和老师两方作答?“师生同考”的背后,又折射了什么问题?

师生同考”合理吗?

山西太原的高三学生黄梦前几天刚刚经历了一场模拟考试。“我们学校没有出现‘师生同考’的现象。不过,老师可不一定真能考过所有学生。”黄梦说。

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有对‘老师能得多少分’的好奇。”家长张兆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但老师考得好又能如何?考得好就一定教得好吗?

那么,“师生同考”,究竟合不合理?

“‘师生同考’这种方式容易引起教师的误解,甚至会使教师产生抵触情绪,这不是正常的教师培养方式,也不符合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和学校管理规律。”当过多年中学校长、现为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的封留才并不支持“师生同考”。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早在2012年,江苏就有中学要求老师和学生一同参加模拟考试,引发争议。当时虽有部分网友赞成这一做法,但是几乎所有教师都反对,认为这是对教师的不尊重,是在变相对教师进行测评。

封留才表示,多种原因造成了教师不愿意参加同场考试,一方面是应对“同考”要增加许多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另一方面是担心考试结果的运用范围和保密程度。“当然也不排除极个别教师有考不过学生的顾虑,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比学生考得好,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场考试揭示了什么问题

学生家长尹洁当天就收到了新闻客户端推送的这条新闻。作为高三学生家长,她不自觉地拿起手机,浏览了全文。“说实话,这么考试是挺别出心裁的,但总感觉学校过度强化了‘以分数论英雄’,甚至把教师一并‘拉下马’。

此次事件充分表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应试教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唯升学指标’的教育评价观仍然起着主导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核心价值观被考试成绩所取代,‘考考考’仍然是教师的法宝,‘分分分’依然是学生的命根,因而‘师生同考’成为一些学校管理教师、提升教师的一把利器。”封留才说。

熊丙奇认为,“师生同考”暴露了学校狠抓学生升学成绩、升学率的功利办学本质。“前一次‘师生同考’的新闻,发生在中考模拟考,这一次则发生在高考模拟考。学校此举的意图,是希望通过老师亲自上考场,营造全校重视升学、迎考准备的氛围。

然而,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师生同考”所牵涉的问题在于当下我国教师的评价方式及体系的不完善。“师生都需要考核,但不宜用同一种方式。考核学生,可以用考试得分的形式。考核教师,则需要由同行或是专业的评委会来评价其教学质量,而非考试。

熊丙奇对此表示赞同:“这种方式是用行政手段考核教师,而不是由教师进行同行评价,对于‘师生同考’,教师反应激烈,那么学校为何不听教师的意见,却要坚持推进?这显然不尊重教师队伍的意见,是行政领导强加的结果,这无益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反而让教师因感到不被尊重而心生倦怠。

建立教师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机制

在长期行政治校的大环境下,我国中小学早已不是教育家办学。学校管理、教师评价中,几乎全以行政思维主导,如此发展下去,教育家精神难以在学校中出现,学校的功利办学情况会加剧。”熊丙奇说。

考核教师是必需的,但应在方式方法上进行改进。”封留才认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有多种形式,可采用基本功考核的形式,考核内容可包括教学设计、说课上课、命题解题等。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一直强调,要推进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但现实之中,违背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做法,比比皆是。”熊丙奇表示,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首先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学校有自主办学的空间,不是围绕行政指标、行政考核办学。其次,要在学校内建立现代治理结构,实行民主管理,对于教育事务,要建立教师委员会,由教师委员会进行管理、决策。“类似‘师生同考’的做法,就应该由教师委员会决策。

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需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机制。”储朝晖指出,行政化的资格评价,使得在教师考核上重视的是量化指标,“这是外行的评价标准,不利于教师自身发展以及教师之间沟通交流,甚至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封留才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优化教育评价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真正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记者 晋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