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曾旭辉:科研既是职业,更是事业

09.06.2015  16:14
  

  

  一个细雨纷飞的午后,循着生命科学研究院大楼的楼道,我们终于找到“离子通道与疾病研究室”。开门迎接我们的是一位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教师,他就是我们今天采访的主人公——2014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南昌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特聘教授曾旭辉。

  曾旭辉教授专注于离子通道调节机制和生理功能研究,多年来,他潜心专研,建树颇丰。带着对生命科学的敬重与好奇,我们在交谈中慢慢走进曾旭辉的科研世界,聆听他对科研的理解和体会……

扎根红土地的“海归

   曾旭辉的求学之路,令旁人为之羡慕。他先是在国内完成本硕博连读,然后留美完成博士后。1999年至2010年期间,他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求学、工作,从博士后到职员科学家、再到研究讲师,每一次身份转变的背后,折射的是他研究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国外科研平台、研究水平、生活待遇都很好,但在2010年,曾旭辉选择了回国,选择了加入南昌大学。

  “人生充满了偶然,我与南昌大学结缘也有些意料之外。选择回国发展,不仅因为我是炎黄子孙,根在中国,更重要的还是我对国内学术发展充满信心,尤其是在离子通道领域研究方面。”曾旭辉平静地说,“国内生命科学研究有基础、有空间、有条件,当时的江西和学校也想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所以最终选择南昌大学,扎根红土地。

反对浮夸的科研“大牛

   加入南昌大学后,曾旭辉成功地将他的离子通道研究背景与雄性生殖生理相结合,在成熟精子功能调控机制、男性不育病理机制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并取得了突出成绩,个人的各种荣誉也接踵而来。

  “我不认为自己是个特别的人才,只是喜欢做些自己能做的事情,科研活动是社会分工的一种,因此科研首先是一种职业;科研活动又是一种消耗社会资源的行为,因此从事科研活动的人需要有一种事业的责任感才对得起那些资源。

  曾旭辉崇尚一种宁静的科研状态,他认为,科研不能浮夸,更不希望被贴上各种“标签”。科研强调的是事实,是一个追求实事求是的过程,他不希望企图通过浮夸而失去科研的本质。

  严谨低调的他坚信,科研去标签化、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将成为新时期科研领域的共识。

始终不忘团队的大“BOSS

   来学校短短的几年里,曾旭辉及他的团队先后获批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科技部项目,众多研究成果已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PNAS、Journal of  General Physiology等国际权威刊物上。

  “我只是科学团队中的一员,成绩和荣誉不是我个人的,它属于学校和我的团队。

  作为实验室负责人,曾旭辉除了完成科研任务、课题申报外,还要指导学生及科研助手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目前,他的团队中包括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助手共10多人。

  曾旭辉指导学生的秘诀是:培养他们的自觉性。让他们在实验室现有的条件下,尽快熟悉实验技术、培养科学思维。

  “在实验室里,导师手把手地教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目前我已经在C刊上发表了文章,参与了多项导师课题,很有成就感。”2013级硕士研究生程一民深有感触。

  “让学生意识到科研训练的重要性,能够掌握一门精通的实验技术,今后才能独立开展研究。” 曾旭辉认为,每个人不管背景如何,只要勤奋努力,就能做出满意的成果。

 

(图片由曾旭辉本人提供)

  • 责任编辑:范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