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凤军:不希望子女职业与己同反映职业认同感

26.05.2015  12:09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曾对北京地区职业声望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与国外多数国家的职业声望评价有明显的差异:职业声望评价的一致性低于这些国家,而冲突性、分裂性又高于这些国家。“社会转型时期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体系及社会规范,是导致人们产生分裂性社会评价的根本原因”。他表示,职业声望评价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舆论,对金钱和权力起着平衡和纠偏的作用。首先要从制度体系上加以保障,不断完善用工制度,形成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让人们能够通过职业水平的提升实现职业地位上升,从而得到相应的尊重。(2015年5月25日新华网)

  很是意外41%的爱访者不希望子女与自己的职业相同,如果这种观念一直存在下去,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来讲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都不喜欢子女与自己的职业相同了,尤其是农民和其他体力劳动付出相对很多的,或者是在平时工作很辛苦又有危险性的工作,那在相关职业上,会不会出现人员严重缺乏的现象呢?尤其是农业和其他比较辛苦的领域。如果真正是这样,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来讲是一个很大的社会矛盾,这一矛盾不解决未来的发展很难实现进步。

  为什么会有这样高的比例人员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与自己的职业相同呢?通过相关新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基本上确定了这个人的社会地位,或者说是岗位不同,在当今社会所受到的尊重不同。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在当今社会上的一些表面现象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很多人很多单位或者是很多部门对于科学家、大学教授、科研人员和医务人员、工程师的认识度相当高,对于他们所做的贡献当今社会各个阶层也相当认可,他们因为有知识、工作业绩突出而深受整个社会的爱戴,无论在社会地位上,还是在政府的相关待遇上,他们都出人头地。而相对于他们来讲农民和农民工他们也为当今社会做出了很多贡献,可是人的思想观念有问题,让普通人看来他们在当今社会上更应该是低人一等,因此他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更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让子女成龙成凤,脱离自己的工作岗位,让他们成为当今社会比较艳羡的高科技一类人当中。正是这样,当他们面对媒体受访时,坦言希望自己的子女职业好一些,受到的社会尊重更多些。其实他们之所以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走自己的道路,主要还在于他们呼唤社会对于他们来讲更多一些尊重,更希望他们的付出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尽管孩子们的父母有很强的欲望,但实际上又能改变多少呢?年轻人从事农业的或者其他辛苦行业的依旧很多,即使在这些年轻人的父母心中也寄予了他们更多的希望,但是仍然不能改变当今社会的从业人员结构。并且从事农业或者比较辛苦的行业中,年轻有知识的人员占得比例越来越大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那就是当代年轻人选择自己的职业更自由了,自己说话做主的权力更大了,有很多有文化的年轻人也乐意到农村广阔的天地去闯荡,通过自己的努力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来。再者就是当今有文化的人员越业越多,而工作却相当难找,有很多大学生在选择从业时更注重实际,他们从来不再盲目,到农村或者艰苦地区去创业也已经成了时代亮点。

  还有的就是现在每一个人在任何岗位上从业,只要对社会奉献大,都会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尤其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消除,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越来越来没有差距了,很多年轻人的思想比较活络,他们再也不觉得自己从事什么辛苦的岗位与其他部门相比感觉低下了,只要是凭真本事吃饭,自己更会活出个人的精彩。对发展有了新思想,这从业选择不符合父母期望多了。再者就是当代的孩子独立性更强,他们在年轻时代往往喜欢瞎折腾,真正能听父母话的又有几呢?

  今天时代改革,就是各种思想观念的大碰撞,即使这一事件是通过相关部门调查得出来的结论,但事实真正能够改变的也应该是很难。再者就是如何提高各类人员在自身岗位的自豪感,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改变旧思想,让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切莫在从思想意识上体现出来,只有每一个人都做到了,这不希望子女与自己同职的现象一定会消失,到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亲密,这以从业岗位不同个人社会地位也分三六九等的现象也一定会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