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图)

26.05.2015  03:33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短短的15个字,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但信仰到底是什么?同样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朗朗上口,但它的根源在哪里?和日常生活有何联系?22日下午,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总裁班特聘讲师肖海镕先生做客“中国梦”名家讲坛。在两个多小时里,他结合自己对国学研究的经验,以深入浅出、事例类比的方式,为大家解答了这些疑问,并分享了在当今社会如何修身养性、和谐齐家,如何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方法。

一切认知源于印象

英国伟大的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曾说过:“今天的人类社会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代,而且一切都是人类咎由自取的结果,而能够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两样东西,即中华传统的儒家思想和源于印度在中国发展壮大的大乘佛法!

讲座一开始,肖海镕就用唐玄奘取经的故事引出了“种子”原理。他说,1400多年前,唐玄奘孤身一人花17年时间,历经无数苦难取得真经,并冒着杀头的危险翻译了一本流传至今的经典——《大乘百法明门论》——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与人类最深层次的命运息息相关的“种子”。到底什么是“种子”?肖海镕接下来用形象的比喻让大家明白了这种源自于大乘佛法之中最为高深难懂的智慧。

他请了一位读者上台互动,他问:“这位是我们眼中的美女,可是在俄罗斯人、欧美人的眼中,她还一定是美女吗?”大部分人的回答是:“那不一定!”接着,肖海镕又用他手中的话筒更为简洁地告诉大家:“我手中的这只话筒,为什么我们看见之后,脑中会认识到这是一个话筒?而不到1岁的孩子会认为这是玩具?小狗会认为这是一根骨头?”在大家思考中,他抛出了答案:“其实,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所有的一切反本溯源,皆是源于‘印象’,源于你脑海中的一粒‘种子’,对一件事、一个物品之所以有‘印象’,是因为你在之前的人生片段中曾感知过它。”肖海镕说,你在办事时被为难,那么你之所以有“为难”这个印象,说明你以前也曾为难过别人,你所遭遇的即是你以前经历过的。

这一番话令现场听众陷入沉思。在解读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种子”的原理后,肖海镕还解析了怎样才能种出更多更好的种子来帮助影响更多的人,从而因为一粒种子、一个印象,改变每个人的生活。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