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群众听民声 “造血”帮建促发展--江西日报社联系点扶贫成效喜人

27.02.2014  11:12
 

 

江西日报社自2011年结对帮扶我们梅家村以来,给了我们村很多帮助。道路修起来了,学校建起来了,不少困难村民还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帮助,整个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在村里干了30多年的东乡县詹圩镇梅家村党支部书记梅国龙走在新修的马路上,高兴地对记者说。这条崭新宽敞的乡村道路只是江西日报社帮扶梅家村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更大的变化是整个村精神风貌的改变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沉下身子   深入群众听民声

梅家村是省级贫困村,距离东乡县县城25公里,贫困落后、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根据省委扶贫包村工作安排,2011年9月,江西日报社成立定点帮扶贫困村领导小组,深入东乡县詹圩镇梅家村,积极开展定点帮扶工作。  

对扶贫包村工作,江西日报社社委会多次开展专题研究、部署,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通过到点调研、现场办公、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使扶贫工作真正开展到位。扶贫领导小组组长徐红先先后4次带队赴扶贫点实地调研,通过“走、看、问、谈”等方式进行走访,摸清梅家村的基本情况,做到了“二深入二了解”:一是深入致富能手和贫困户家中,了解帮扶村经济发展现状、农民增收渠道、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等;二是深入有上访、矛盾纠纷的农户家中,了解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因素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帮扶村的种养结构、经济状况和地理条件,制定包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确保帮扶渠道畅通。

江西日报社扶贫领导小组通过走访了解到梅家村村民存在看病难的问题后,立即向报社社委会反映,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的帮助。2013年6月28日,江西日报社携手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组织科主任、主任医师在内的8位专家和护士前往梅家村开展义诊活动,既为村民诊治疾病,也讲解普及健康知识,近200名群众受惠受益。72岁高龄的村民刘树同在得到专家的诊断建议后感激地说:“专家看了病我们就放心了,江西日报社与一附院真是办了件大好事、大实事!

更新观念 “造血”帮建见成效

在对梅家村的扶贫工作中,江西日报社扶贫领导小组树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观念,将“输血”型扶贫转化为“造血型”扶贫,不仅仅是着眼于把多少钱交到贫困户手中,解决贫困户一时的困难,而且着眼于帮助贫困村理思路、搞规划、上项目、协调资金,注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科技和文化水平的培训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在江西日报社努力运作下,筹措各方资金共计28万余元,为梅家村修建乡村道路4公里,兴修水利、农田收益面积150亩,修建桥梁3座、村委办公楼1栋、学校1所;为村贫困户送温暖0.96万元,指导帮助实用技术培训420人次,转移劳动力1010人次;帮助建立村级工作制度,培训农村党员干部10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人,发展党员1人,培养党员致富能手8人,帮助培养“双带”型村干部4人。2012年、2013年通过江南都市报阳光助学行动,为4名贫困学子争取到助学金2.2万元。

江西日报社对梅家村的扶贫帮建工作取得成效,乡村道路、桥梁、学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给梅家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不少村民反映:“这条路从解放前就开始用,一直没有修,很不好走,我们想出去一趟太难了。现在路修好了,去哪里都很方便,感谢江西日报社!

通过“造血”帮建,梅家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885元,比2012年增长15%。江西日报社被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评为省直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表现好的单位称号。

看到梅家村发生的显著变化,村党支部书记梅国龙感慨万千:“江西日报社对我们村的帮助太大了!你看我们这个村委会办公场所的建造,就得到了江西日报社10万元资助。每年春节,报社扶贫干部都来走访慰问村里困难户,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受益的有30多户呢。” 他还说,报社通过“助学公益活动”平台对二本以上的学生给予每人5000到6000元补助,让村里不少孩子圆了大学梦,也支撑起许多家庭的未来!更重要的是,江西日报社的帮扶,为梅家村树立了互助好风尚。

创建“文明生态村”,让田野劲吹文明风。2014年,江西日报社将根据省文明委精神要求,继续积极帮助梅家村规划发展项目,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乡村净化美化亮化为工作重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帮建工作,力求将梅家村建设成为“文明生态村”。

             (江西日报社机关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