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的喜与忧

10.07.2015  13:33

  “□叶学龄

  有一首歌《常回家看看》流传很广,道出了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现代社会不像封建时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孩子们为了事业奔忙于天南地北,有的移居海外,即使是同在一个城市也难得同住一处,同城如隔山。“百善孝为先”“儿行千里母担忧”,因此,常回家看看是非常必要的。

  可喜的是,现在“常回家看看”渐成风尚,每逢节假日,“回家看看”已是车如水、人如潮,络绎不绝。许多年轻人为父母或祖辈准备好老人爱吃的土特产和衣袜或者医药补品;而老辈们也为儿孙们回家忙这忙那,准备丰盛的饭菜,看到儿孙们,高兴得热泪盈眶,享受天伦之乐。许多儿女们一进家门就下厨房,或主厨或打下手,一边做着家务,一边与父母聊家常。更可喜的,不只是“常回家看看”,还请父母出去走走,国内国外,看看外面的世界。

  然而,“常回家看看”也有些令人忧心的现象。有些后辈,人是回家了,心却不在家。一进家门,不是忙于看手机微信,就是不停地与朋友们电话聊天,几乎没时间向老辈们问寒问暖,也没空帮上一点忙,更无暇汇报自己的前途与事业,就连饭菜上桌了还要三请四催。甚至有的在吃饭时还不停地看手机,心不在焉。“回家看看”,本来是看看父母的身体状况,为其求医买药;看看老人的精神状态,为其分忧解闷;看看父母有什么需要,想方设法满足。同时,聊聊自己的事业、工作,让老人放心。“常回家看看”碰上兄弟姐妹们相聚,还可叙叙亲情,加深感情。

  还有一种现象更让人担忧,父母还未上桌,自己和孩子们就先吃起来;父母还未放碗就借口忙,一家人先走了。接着,大家都忙,一个个都走了,老人们只落得“爷爷奶奶再见”或“爸爸妈妈再见”几句话以及打扫餐后“战场”的忙碌。

  也许有人会说,儿女们和父母之间心是相通的,不需用语言表达,那些嘘寒问暖的话是多余的;回家在家里吃饭不是做客,何拘礼节?其实,一个好的家教、家风,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要记住,回家看父母、看爷爷奶奶,是报养育之恩,是自己的义务与责任,而不是回家看手机、看电脑。尽管父母们看到儿孙们不拘礼节,心里也是高兴的,但做儿女儿孙的应感到欠妥和内疚。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