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扫干部作风雾霾“挑刺”更要“拔刺”

20.05.2014  12:04

  提着包包,走进丹棱镇派出所,咨询民警如何办户口。离开,返回,听录音,填好“行政效能暗访测试情况表”,直送县纪委监察局。这是丹棱“挑刺工”李开鹏的一次暗访“挑刺”过程。今年以来,眉山市丹棱县建立暗访监督人员库,并组织开展暗访监督活动。昨日,丹棱县纪委书记骆仕明透露,像李开鹏这样的“挑刺工”,他们“秘密”选聘了40人。(5月19日《华西都市报》)

  机关党员干部作风雾霾,主要集中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这一直为公众所诟病。纪委等部门的监督虽有效,但往往因财力物力不够而显得力不从心,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从本质而言,对机关作风最有效的监督,当是没有利害关系的老百姓自己,他们才最有发言权。“挑刺工”显然抓住了这一要害,不仅让公民充分行使了自我监督权,也因其专业性,很好地避免了社会力量监督碎片化导致查实难的尴尬。尤其是身处暗处,这40双宛如无处不在的监督眼睛,不仅会使机关干部时刻绷紧为民服务这个弦,产生危机感,也在客观上缓解了纪委等部门囿于财力物力而显得力不从心的监管窘境。

  挑刺当然不是找茬,而是发现问题,找出政府服务和百姓诉求之间的差距,进而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如果存在问题少,被挑刺的可能性就小。自然地,压力就小。没有问题,心中坦荡荡,当然更不会有压力。有压力,恰恰说明存在问题。显然,挑刺具有倒逼作用,能促进自己排查问题,找出不足,并能改进。即便自己一时不能发现,被挑中了,也是给他们一个提醒,一个改正的契机,可以将之当做自己努力改进的方向。

  不过,用挑刺工挑刺,也存在一个监督范围过窄的问题。挑刺工只不过是将监督权交给了少数人,真正问题的发现者恰恰是办事的百姓,他们更该成为挑刺工。同时,监督效果也有待检验。机关作风好不好,不光看总体,更要看具体。比如,“”的性质,到底是工作人员的态度问题,还是业务素质问题?这就有个分析甄别的过程,如果缺乏专业知识,就可能会出现外行监督内行,或者流于表面,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就需要监督主体和形式的多元化。一方方面要充分发挥传统的意见簿作用,另一方面,亦可增设电子评价器,让办事者对工作人员直接评价,可能效果更好。另外,如何调动挑刺工积极性以及他们的权益保护,也不容忽视。

  挑刺工的工作是挑刺,接下来的“拔刺”才是根本。如何拔刺?这里就牵涉到暗访结果如何公开化问题。处罚人当然不是目的,但必须让老百姓看得到处理结果,这不仅是对挑刺工的成绩肯定,更能引起干部重视,倒逼出整改动力。要想这种创新机制赢得百姓认可,就不能局限于上层会议这样的小范围通报,甚至将处理过程“捂着盖子摇”,必须将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并加大究责力度。谁对百姓“黑脸”,监督就会对谁黑脸。而这样的监管一旦形成常态,干部才可能时刻把百姓装在心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上。如果该办的事、能办的事都能及时办到位,刺自然就少,老百姓自然就高兴,长久以往,就会形成一个笑脸相迎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