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借调普遍 权力任性惯出“懒政病”

14.05.2015  13:30

一、借调情况普遍,权力“任性”带来新型“机关病

日前,《半月谈》记者走访广西、湖南、安徽、重庆、江西等省区市调研,发现干部借调现象非常普遍。由此滋生出懒政、怠政等“机关病”,有的更暗藏腐败,对转变政府职能、提升行政效率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在基层干群中备受诟病。

网络上,有网友把干部借调现象形象地比喻为“自带干粮替人打工”,由于“”主通常是上级行政单位,被“”单位通常不得不贴钱吃“哑巴亏”。有媒体发文指出,干部借调对于被借调人员来说有很多的不公和不妥,也背离了行政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与当下治理“为官不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大势更不合拍。应出台相关规定,避免这种“任性”借调行为的发生。

二、借调频繁,是无奈亦是“捷径

近年来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借调现象比比皆是,借调人员越来越多、借调时间越来越长、借调形式花样百出。

据报道,2014年湖南省仅清理省直机关一年以上借调人员就达1100多人;山西省机关事业单位清退借用人员1632人。这个数据在2008年凤凰网的一次调查中显示比例更高,虽然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改革和清理,这个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成了机关事业单位的一个顽疾。

在百度贴吧里有个“借调吧”,里面的帖子大部分都在宣泄借调干部的无奈与焦虑,机关里的“第三世界”“等外公民”、悬在半空的“漂一族”等词语也成了他们描述自我的关键词。

从讨论的内容看,大部分网友认为干部借调无非分为两类,一种是一些上级单位养着许多吃闲饭的干部,发福利的时候一个都不能少,做事却嫌多、嫌累、嫌杂,于是“”下级单位的人干苦活、累活、重活就成了一种最好的解决方法。另一种却是为给一些“关系户”进入上级单位提供了看似符合规定的捷径。

网友中也有认为因为编制原因造成“人少事多”,所以不得不以借调的办法来解决。但无论哪种状态,长时间的违规借调存在很多弊端,容易滋生一系列“机关病”。

违规借调滋生的几种“机关病

三、小问题大影响,借调负面效应不容小觑

舆论分析,一些机关事业单位本来并不缺人,为什么还热衷于借调,一是懒政,抓外人顶差,自己图轻松,所谓“临时的干活,在编的休养”;二是一些被长借人员,基本上都是单位领导的亲属和“关系户”,他们以此作为“特权就业”和当“准公务员”的捷径;三是个别领导将此作为敛财之道,不少被借甚至雇佣的人,都是花了大钱的。媒体认为,大量借调干部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教授从界定政府部门职能、核定机构编制、用人机制及考评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建议,希望以此达到避免一般性借调的产生和蔓延。该校另一名教授杨建顺则极力强调要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借调难题。“对借调公务员实行依法规制,首先应当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规范,统一确立借调的基本制度,并通过一系列的程序、标准和准则,甚至通过必要的授权立法,全面建立和完善借调的相关法律规范。

如何避免一般性借调的产生和蔓延

正确界定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能。有些职能应放权给非政府机构或中介机构,大力发挥它们的作用。

认真核定各个政府机构的编制,以事设岗,以岗定人,“一个萝卜一个坑”。

建立“能进能出”的机制,对因各种主客观原因不能胜任公共管理工作的人员,要建立退出机制。

加大单位内部的人才考评工作,发现人才,使用人才。

加强公共管理人才培训工作,可以提高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和胜任新的工作。

政府部门要积极接受大学生或研究生的社会实习,特别是鼓励他们承担那些短期性、事务性和专业性强的工作。

四、舆情点评

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冲出去。”钱钟书《围城》里的这句经典名言,用在借调上竟也是如此适合。一面是大量在“上一级”单位过着冷暖自知借调生活的基层人员;一面是想搭乘借调便车上位的公务员和“关系户”。“”内“”外是局外人看不懂的两重天地。

有网友说,如果说过去的干部借调缘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大建设,起着一定的促进工作的意义,那么,现在的干部借调,早已游离于《公务员法》之外,成为上级机关盘剥下级单位人力资源的一种现实存在,借调管理上的盲区,也给一些人“吃空饷”以可乘之机,造成各级政府机关一系列混编、混岗、人浮于事的通病。

一些媒体分析,借调现象大量存在的原因,与机关部门公务员编制核定不科学有关,更与政府机构职能定位不科学有关。

因此,有必要纠正党政机关和政府部门在人员借调上的不当做法,提高行政效能,形成风清气正、管理规范、权责清晰、科学高效的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局面。舆论认为,相关部门要对全国范围内的机关借调人员进行全面清查清退,杜绝把借调工作人员的做法“常态化”。同时还应建章立制,坚持“按需申请、从严控制”,避免出现有悖于作风建设的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