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军:平凡而不平庸,二三本大学生应有的定位

29.05.2015  11:31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再创新高,达到749万人。相较于“985”“211”等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而言,就读于占高校总量八成以上的二三本院校中的大学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然而,这群处于就业塔基的毕业生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着急”,他们的“淡定”不仅仅体现在就业上,还体现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上——除了极为少数的“上进生”,更多学生基本是碌碌无为地“”完了大学时光。(5月26日《中国青年报》)

  “甘于平庸”,或许这便是绝大部分二三本大学生入校之后便有的心理状态。对此,大学教师张强认为,这种状态是学生自身主观性不强和所处环境共同造成的。因为二三本院校学生处于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层次,他们想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个“”工作。用学生的话来说则是“梦想太坑爹,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反正“学好学坏一个样”,又何必太拼命呢?

  人生是平凡还是平庸,乍看起来一字之差,实则谬以千里。从客观上来看,都是处于一种普通、平常的生活环境之中,其关键还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上。平凡是“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淡定从容,平庸却是“没有想象,没有个性,没有锐气,没有创见,没有勇气,没有追求,没有理想”的碌碌无为。其实人生注定光彩夺目的并不很多,平凡才是常态,因此怎样定位自己的人生原本便非常重要,这需要每一个人对自身有着清醒的认知。“明知不能而为之”,往往只会被撞得头破血流,最终一蹶不振,沦为平庸;如果能够退而求其次,甘于平凡却不失进取之心,反而有可能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获得成功。

  就如求学,大学有名校、重点、一本、二三本之分,还有大专、职业学校等,莘莘学子们在选择学校时往往容易迷失自我,陷入自我中心的漩涡,不甘于平凡,总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自己的人生应当注定精彩,而要实现此目标则非名校、重点不可,所以他们盲目地选择与自己能力并不匹配的学校,决心“迎难而上”。原本有这种理想并不为过,不该的是他们一旦发现目标高不可攀,却又不愿退而求其次;或者无奈“委曲求全”,却再也没有了信心,从此便“甘于平庸”,整日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其实,要实现人生的精彩绝非只有名校、重点一途,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定位、规划,找到那条最适合自己的路。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不可能人人都上名校、重点,那么就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在平凡学校中不灰心、不放弃,那么必然也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机会,赢来“柳暗花明”的人生。

  “”大学,“”工作或许会使人生成功“事半功倍”,但也有可能令人忘乎所以,失去进取之心,反而一事无成。“二流”大学,“二流”工作,或许路途更艰难多舛,但是如果我们不放弃梦想和努力,谁说就一定不能在平凡中收获精彩?

  所以,就读二三本大学的学子们,一定要学会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准确地定位和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甘于平凡、拒绝平庸,不放弃、不沉沦,“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这才是我们新时期的青少年应有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