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高峡出平湖——萍乡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纪实

26.11.2013  10:03
      初冬,在萍乡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工地,山风清凉,碧波荡漾。站在坝顶,抬目四望,但见库区之内,青山隐隐,层林尽染。

  6年来,这里曾是人声鼎沸,一派热火朝天的奋战场景——2007年11月底,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

  2008年9月,成功截流;

  2012年6月,实现一期下闸蓄水;

  今年5月14日,大坝主体工程实现全线封顶;

  9月25日,山口岩水电站通过机组启动验收。至此,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开始发挥三个方面的综合效益:防洪、灌溉、电力输出。

  这些仅是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六年磨一剑”历程中几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整整6年,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大军,为着一个共同的梦想,夙兴夜寐,苦干加巧干,终于高峡出平湖,梦想成真。

  逐梦之由:为萍乡解“

  萍乡市是全国103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长期以来,萍乡一直喊“”。为了解“”,萍乡人民孜孜以求,从未懈怠。

  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山口岩水利工程曾于1958年和1970年两次动工兴建,十余年后,再次被提上议程,但因种种原因均中途下马。

  好事多磨。在建设山口岩水利枢纽的“逐梦”过程中,萍乡决策者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2001年11月《江西省萍乡市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完成编制;2004年7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立项;2005年7月,水利部同意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国家发改委;2007年3月,国家发改委核定工程初步设计概算静态总投资43089万元。省发改委正式批复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回顾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的“前世今生”,萍乡市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市水务局局长杨煌萍深有感触地说:“这是几代人心血的结晶,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圆梦之为:打造精品工程

  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是省重点工程,也是萍乡最大的水利工程,最大的民生工程、生态工程和基础设施工程。把工程建设成示范工程、优质工程、品牌工程、廉洁工程,这是所有工程决策者、指挥者、建设者的共同心声。

  山口岩水利枢纽自开工以来,屡创江西乃至全国水利建设多个第一:

  全省第一座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

  采用全国首创的塔式进水口分层取水设计,设立4重工作阀门;

  全省第一座在建设的同时开展水源地保护工作的水库,真正确保“一库清水”;

  …………

  这些为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深深烙上了“科技”的印记。

      如果说,科学筑坝是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一个“显著特色”的话,那么,安全筑坝则是它的另一个“鲜明个性”。

  历时6年,施工人员近30万人次,建设过程中没有出现一起重大伤亡事故。

  山口岩水库管理局副局长刘正军一语道破“天机”:“我们设置了安全‘双保险’。”原来,承建方和业主单位各自专门成立安全机构,每日实施地毯式交叉检查。专职安全员天天带着望远镜、照相机在工地巡视,发现问题,立查立纠。据统计,整个工程建设中共使用乳化炸药近400吨,各式雷管12万发,导火索、导爆索13万米,没有丝毫差池。

  筑梦之旅:艰难困苦何其多

  山口岩水利枢纽的建设,从一开始便注定了它的不平凡。

  由于山口岩地质结构和施工条件出乎意料的复杂多变,工程进展举步维艰。仅2008年料场和大坝施工现场就遭遇塌方3次,有记录的大塌方达6次;2009年,遇上了超标洪水漫过大坝,7月,施工面被完全淹没;2010年再次遇到超标准洪水。虽然几经折腾,但是建设者们科学管理,沉着应对,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特别是在汛期中表现优异,受到省水利厅表彰,成为全省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的典范。

  山口岩水利枢纽大坝浇筑的骨料由石英石加工而成,在全国尚属首例。这种石英石纯度达52%,硬度十分大,能像磨刀石一样,对加工机械造成巨大损伤,经常需要检修,造成施工时“等米下锅”的局面。工程指挥部后来对加工机械加装了耐磨衬板,有效缓解了这一困境。

  回想起工程建设初期,那段住着铁皮屋、睡着硬板床,从被子和鞋子里抖落手指般粗的蜈蚣的日子,山口岩水库管理局局长刘晓农坦言:“我们所有的建设者都是用‘精神胜利法’来激励自己,那就是我们做的事,将造福萍乡人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吃再多的苦又算得了什么?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组数据生动地凸显了山口岩水利枢纽对于萍乡的“福泽”有多重:可向市中心城区年供水6205万立方米,满足120万人的饮用水需求;可使下游芦溪县城的防洪能力从现在的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改善下游10.12万亩农田的灌溉,将灌溉保证率提高到90%;每年发电量约3000万度。

  萍乡从此彻底解渴。

  本报记者唐彩萍刘启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