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4.4平米学区房如何装下教育公平?

11.11.2014  13:19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各地房价出现环比下降态势,而一些地方的学区房却成为“房坚强”,逆势上涨,甚至供不应求,从炒房变成炒“期权”。记者在北京、广州等地采访发现,有人花万买个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为给上学买个进门证。即便如此,仍一“”难求。(11月10日《北京青年报》)
  对大多数父母而言,尽其所能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让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是其心中最简单也最迫切的愿望。择校之风盛行之时,不仅加重家长负担,导致权钱交易,也有违教育平等和公平。而教育部门适时出台的“就近入学”政策则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到更多普通家庭。但当教育公平的理想刚刚照进现实时,新的问题又跌重而至。对于优质教育资源,不少民众依然只能望洋兴叹。

  从年初至今,教育部先后多次出台文件,旨在落实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以此破解择校难题,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然而,正当一部分民众为此拍手称快时,另一些民众则忧心忡忡。因为对家庭条件较好的父母来说,“就近入学”政策意味着其孩子只能在离家最近的学校上学,但离家最近的学校并非最优质的学校。父母在经济上能够为孩子入学提供多种选择,但却受到政策上的限制,这自然会导致“就进入学”有人欢喜有人忧的局面。于是乎,学区房就成了一种投资,迫使那些想让孩子享受更优教育的家长出高价来购买。可以说,天价学区房的出现正是“就近入学”政策下的一朵不可不扣的奇葩。

  对父母而言,花数百万元买一套不能住人的房子其实并非心甘情愿,只是为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才不得已为之。但家长为孩子教育越上心,对优质教育资源越迫切,学区房就会越热。这又将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从而违背了“就近入学”的初衷。可见,通过政策限制择校,仅仅是从形式上避免了教育资源不均。而在此政策之下,如果区域内学校的整体质量没有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未能实现均衡。“就近入学”就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并未能真正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大众。

  若要避免学区房的出现败坏教育公平,对父母而言,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上心自然是好事,但如果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一味为追求优质教育而把孩子放在一个并不合适的位置上,这对孩子而对发展并不利。况且,花巨资购买学区房来让孩子接受好教育,这种投资又是否值得?如果家长没能意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种投资虽是父母在为孩子选择优质教育,但同时也可以理解为父母在推卸教育孩子的责任。

  对教育部门而言,则应进一步完善“就近入学”政策。制定更多的配套措施,真正促使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如加强教师轮岗制度,促进优质师资在区域内的流动;建立教育集团,通过名校的品牌效应来扶植一般学校,从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范围。此外,则应适时调整教师待遇,制定更加优越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通过经济杠杆来挑动教师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