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术 向民间 ——201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管窥

01.02.2015  13:54
原标题:为学术 向民间(视线)——201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管窥

江苏省美术馆以“江山如此多娇”为题,通过不同时期的写生与创作等比照式解读,集中展现相关主题的重点馆藏作品,也展现出“新金陵画派”在山水画革新上做出的贡献。图为傅抱石中国画《虎踞龙盘今胜昔》。

广东美术馆“甲午·甲午”展品邓耀明油画《一八九四年在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

3年,98个专题展,共展出1.28万件馆藏精品,观众总量近500万人次……“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自2012年启动以来,已连续举办3届,作为文化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美术收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累计投入1100万元,以馆藏精品和展览为抓手,逐步推动美术馆行业向着“顶天立地”的方向发展——头顶云天,对学术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脚踏大地,让展览的社会效益和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近期结束验收评审的201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便呈现出这种态势,其展出藏品数量、策展方式、辐射区域、公共教育等较上一年度也有扩展与提升,值得关注与思考。

比较——再研究 再发现

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强调导向和示范作用。2014年展出季尤其强调,展览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地美术馆申报的展览项目,围绕这一主旨,结合各馆藏品,或着眼于历史,或关注当地艺术,或丰富展陈形式,或在系列展览上挖掘,以各自的方式拓展学术资源,既切实推动了本馆的藏品研究利用、策展能力、固定陈列等专业建设,也为美术馆界拓宽了思路,让观众在更多的藏品呈现中,得到更为丰富的审美认知和更为深入的文化感悟。

从学理上对藏品进行重新梳理和历史构建,是此次展出季的突出特色。例如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为推出“大师与庙堂”研究展,将本院已故教师倪贻德的夫人刘苇于上世纪80年代捐赠的116幅作品,进行了大量立足于文献研究基础上的学术梳理,以反映作为创作个体的艺术家及其艺术风格在时代大潮中的起伏承变,并同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之美术教育进行了学术勾连。

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作品的比较研究,在展出季项目展览的学术梳理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例如,中国美术馆“大道传薪·金石为开”展,精选馆藏写意花鸟画佳作,以吴昌硕为源点,汇集其亲传弟子、再传影响以及隔代呼应的诸多名家,纵向推展花鸟画风格承变的比较研究;中华艺术宫策划的“上海与巴黎之间”,以林风眠为首倡导的形式主义与表现性绘画为线索,通过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呈现出上海与巴黎之间的艺术关联,以及中国现当代艺术从发生到发展的时代演变。

许多美术馆还很重视对各种图片、文献等资料的运用,包括名家馆、学院馆、地市区县一级的美术馆等,虽然不具备国家级、省级大馆雄厚的实力,但也凭借有限的藏品和研究力量,在不大的展馆中做出了新意。例如,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推出的“南风北采”展,将1954年、1956年关山月两次赴京写生的20多幅作品,与写生地实景照片及文献相对比,让关山月写生的技法、理念等更具可视性;潘天寿纪念馆推出的“潘天寿写生研究展”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68幅潘天寿的写生和素描稿大多首次面世,实景图片、写生稿、草图和创作的对比,直观呈现了潘天寿从写生到创作的过程。两个展览的主旨均指向对20世纪中期中国画写生所面临问题的研究与再思考,可谓“小中见大”。

系列展览更能体现研究性,也需投入更多心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参与展出季活动的3年里,通过馆藏陈列和文献档案的梳理,回顾了北平艺专的历史,勾勒出北平艺专和华北大学三部合并组建中央美院的过程,以北平艺专和中央美院为主线先后举办的3个展览相贯穿,构成了相对完整、富有内在逻辑的专题性美术馆叙事。

无论是建立在比较学基础上的学术梳理,还是专题性的美术馆叙事,这些展览虽然所呈现的都是真实的原作、图片和文献,但所给出的却不是一个个结论,而是一个个问题,开放性的策展模式更加引人关注。

延展——在乡土 在未来

在展出季的推动下,馆藏品和地域文化的文脉关系,如今越来越为各地美术馆所重视,许多美术馆加强了对本土艺术的收藏和学术梳理,着力挖掘作品在视觉审美之外,与本土文化和时代文化相关的历史内涵。

对当地原生态艺术资源的挖掘和系统呈现,成为各地美术馆的学术发力点。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关中美影”展,不但展出了馆藏清代皮影作品,还结合皮影戏地区分布文献,系统呈现了陕西皮影的艺术特色和技艺传承,将对皮影艺术的研究,从纯粹的视觉审美扩展至非遗、戏剧等领域。一些基层美术馆在现有收藏和学术力量之上,借助外力拓展。常熟是黄公望的故里,常熟美术馆邀请馆外策展人与本馆研究人员组成策展团队,将馆藏作品与朵云轩、常熟博物馆的藏品以及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组合,推出了“写山水图”展,构建起黄公望逝世660年间中国山水画发展与变革的视觉叙事。

藏品征集工作也颇富成效。浙江是书画大省,浙江美术馆“渊源·圆缘”展出了开馆5年来所收藏的120件与浙江具有美术史文脉关系的代表作;湖北漆艺传统深厚,湖北美术馆“大漆世界”展出了5年来的漆艺收藏成果。还有一些美术馆虽然艺术视角立足本土,但展陈方式另辟蹊径。例如广东美术馆尝试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市档案馆合作,推出“甲午·甲午”展,将馆藏作品展与百年文献展、百部影片展映组合在一起,反映了甲午海战以来的中国社会变革,也承载起对民族崛起、强国之路的文化反思;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美术馆“沧浪之水”展,选择原苏州美专校址为展场,颜文樑的油画创作、纯粹美术与实用美术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与苏州美专旧址原貌的环境互动中激活。

加强文化惠民是展出季的主旨之一。从2014年展出季可以看到,拍摄纪录片、组织学术讲座、儿童公教活动等,已成为许多美术馆的常规工作。一些美术馆为使公共教育活动落到实处而非流于形式,或推出系列活动,或与学校等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用心寻找最佳切入点。一些文化惠民活动真正落实到了基层,让美术馆的公益职能和展览的社会效益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例如,陆俨少艺术院配合“凌云健笔意纵横”陆俨少真迹展,推出了“大师与百姓同行”陆俨少艺术展基层点巡展,上海嘉定区以及江苏太仓市六站七个基层场馆的巡展,通过几乎与真迹无二的高仿复制品、作品真迹、循环播出的“陆俨少山水技法解析”视频,让老百姓在社区便享受到了高品质的艺术陶冶。

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的运用,在展出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例如,浙江美术馆通过网络多媒体手段为观众提供了数字美术馆以及可以通过微博互动的公共教育活动;北京画院美术馆为“人生若寄”展制作了虚拟美术馆。科技让不落幕的展览、不闭馆的美术馆成为可能。

显然,美术馆不再是美术家自娱自乐的展览馆,它已成为历史、文化、艺术并重的博物馆,成为更广阔的为公众服务的公共教育平台。毋庸讳言,由于全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美术馆建设的地区性差异依然存在。虽然展出季对于行业建设和文化惠民起到了推动作用,一些基层美术馆在藏品资源和学术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也竭尽全力应对挑战并做出了亮点,但从长远来看,基层美术馆如何夯实藏品基础和学术建设,地区间如何加强美术馆藏品互动,以惠及更为广大地区的民众,特别是藏品资源较少的西部地区的民众等方面,依然任重而道远。

美术馆建设应立足本土、本馆,而又不囿于本土、本馆,才能以更强劲的动力推助美术事业发展,让更多的观众走进美的世界和精神的田园,这是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初心所在,也是美术馆行业需要长期践行的艺术理念,是其生机与活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