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省经济形势分析与2015年展望

06.02.2015  18:34
 

  201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执行“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聚焦发展升级,全面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省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呈现出“稳中有进、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发展态势。但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需进一步认清当前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增强发展升级的定力,推动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 2014 年全省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总体经济平稳运行,发展态势稳中有进

 

  1.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实现新突破,保持平稳增长水平。全省生产总值(GDP)突破15000亿元,达到15708.6亿元,比上年增加1370.1亿元;增速由一季度的9.3%、上半年的9.5%、前三季度的9.5%发展到全年的9.7%,稳定在中高速增长区间并呈稳步回升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6000亿元,达到6833.7亿元,比上年增加1078.2亿元,增长11.8%。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14000亿元,达到14677.0亿元,比上年增加2226亿元,增长18.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0亿元,达到5129.2亿元,比上年增加578.2亿元,增长12.7%。外贸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达到320.3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8.71亿美元,增长13.7%。财政总收入突破2500亿元,达到2680.5亿元,比上年增加323.5亿元,增长13.7%。

 

  2.多项指标增速好于全国,实现全国位次前移。全省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过广西和黑龙江,居全国第18位,同比前移2位;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居中部地区第1位,在全国排第7位、同比前移6位,是近10年来最好位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4位、同比前移7位,居中部地区第1位,是继2005年之后再次进入全国前四、继2007年之后再次位居中部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排第10位、前移10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排第11位、前移7位。进出口总额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排第11位、前移4位,其中,出口总额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排14位、前移3位,进口总额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8个百分点,排第5位、前移14位。

 

  3.经济运行环境总体稳定,朝着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先行指标运行好于预期。全省公路货运量增长13.6%,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提高5.6和3.9个百分点,同比提高6.9个百分点;铁路货运量下降5.0%,降幅比去年收窄0.7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增长8.5%,高于全社会用电量1个百分点,为8月份以来最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81.3%,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5.1、2.7和1.8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19.4%,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1.1、1.5和1.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3%,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回落0.5、0.5和0.3个百分点,涨幅稳定在3.5%调控目标以内。开放型经济运行好于预期。赣港经贸合作、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世界低碳会、中国绿博会等活动,促进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升级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全省实际利用外资84.5亿美元,增长11.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2255.7亿元,增长26.3%,增速比国内销售产值高12.6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1.0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电子器材制造、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行业出口增幅超过30%。

 

  (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展质量效益提升

 

  1.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大力实施种粮四项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种粮大户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激励效应,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全年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共计49.97亿元,农机购置补贴7.61亿元,种粮大户补贴资金1.5亿元,早籼稻、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比上年均提高3元。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全省粮食播种面积5546万亩,比上年增加9.6万亩,增长0.2%;粮食单产386.5公斤/亩,比上年提高4.3公斤/亩,增长1.1%;粮食总产428.7亿斤,比上年增加5.5亿斤,增长1.3%,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十一连丰”。

 

  2.深入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工业生产转型升级。轻重工业结构优化。全省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471.5亿元,占全省工业的36.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增长12.7%,分别高于全省工业、重工业0.9和1.4个百分点,自5月份以来连续8个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和重工业增长水平。非公经济支撑强劲。全省非公有制经济投资11188.5亿元,增长15.2%,占全省投资的76.2%,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65.6%;非公有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638.7亿元,增长13.3%,占规上工业的82.5%,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1.2%。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全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477.3亿元,增长14.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25.6%。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两行业贡献率分别达8.5%、3.9%。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700.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GDP的24.9%和10.8%,比上年分别提高0.5和1.0个百分点;增长11.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四大支柱领域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领域分别实现增加值755.6亿元、298.8亿元、288.8亿元和256.0亿元,合计占全省的94.1%。高耗能行业低位运行。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4238.7万吨标准煤,增长0.9%,比上年低5.7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2702.4亿元,增长10.3%,比上年低1.0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5个百分点,自8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企业效益平稳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三万亿元,达30537.1亿元,增长13.0%。;实现利税总额3358.7亿元,增长14.4%;38个工业行业大类全部实现盈利,全省实现利润总额2043.9亿元,增长14.1%。

 

  3.加速推进服务业进程,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服务业比重提高。全省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636.6亿元,增长8.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4:53.5:35.1调整到10.7:53.4:35.9,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服务行业投资力度加大。全省服务业投资增长28.1%,分别高于第一、第二产业11.8和17.0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62.3%。旅游强省战略深入推进。旅游接待总人数31306.2万人,增长25.2%,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2649.7亿元,增长39.7%,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淘宝网“特色中国江西馆”、“京东商城江西馆”等网上商城上线开馆,日均实现交易额近百万元,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达1384.8亿元,增长110.6%。

 

  (三)区域战略深入推进,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1.重大区域战略政策效应显现。深入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大力推进昌九一体化发展,南昌临空经济区、共青先导区建设进展顺利,昌九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南昌进出口总额增长25.9%,居全省第2位;九江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10.3%、17.2%、12.5%、13.9%和17.8%,均居全省第1位。赣州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7.2%和20.9%,均居全省第1位;吉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5%,居全省第1位,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10.2%、13.5%和14.8%,均居全省第2位。

 

  2.两翼板块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扎实推进赣东北开放合作、赣西经济转型发展,支持抚州深化合作,两翼齐飞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上饶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分别增长26.8%和219.4%,均居全省第1位;宜春固定资产投资、出口额分别增长20.6%和21.6%,均居全省第2位;抚州出口额增长23.5%,居全省第1位。

 

  3.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深入开展新型城镇化和秀美乡村建设,出台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0.3%,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升级,有序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试点,促进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省100个县(市、区)财政总收入均超6亿元,其中,超10亿元的县(市、区)77个,超20亿元的29个、超30亿元的15个、超40亿元的7个,丰城市、西湖区超50亿元,南昌县达87.3亿元。

 

  (四)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1.民生支出稳步增加。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882.2亿元,增长11.9%。其中,用于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农林水、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城乡社区、住房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出2380.3亿元,占总支出的61.3%。省政府2014年民生工程确定的50件实事全部圆满完成。

 

  2.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省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增长1.66%;城镇登记失业率3.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3个百分点。工业园区在岗职工总人数193万人,增长4.3%。进一步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全年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14亿元,增长16%,而全国发放量下降30%;景德镇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评为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实现了零的突破。

 

  3.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改革进展顺利。全省连续第10次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企业退休养老金人均增加176元,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提高13%;第9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各类区域标准平均增幅达13%。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城镇大病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特殊药品谈判机制,将5种特殊药品纳入大病保险支付范围,解决了部分重特大疾病高额医药费用问题,大病保险覆盖率达90%。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33.05万套,基本建成26.14万套,分别占国家目标任务105.7%和145.2%。加大力度推进棚户区改造,全年完成各类棚改20.63万套,实现历年最好水平。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309元,比上年增加2189元,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000元,达到10117元,比上年增加1028元,增长11.3%。

 

  (五)生态建设扎实开展,环境保护力度加强

 

  始终立足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思路,深入实施净空、净水、净土“三净”行动。全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2014年,南昌九江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为80.5%和84.4%,其他设区市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全省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80.9%,设区市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五河”及东江源头环境得到进一步保护。全省共完成造林面积210.2万亩,吉安、抚州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六部委批复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我省成为全国首批全境纳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省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淘汰落后产能,从源头上控制“两高一资”行业盲目扩张,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75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9.9%,超额完成全年下降4%的年度计划目标;累计下降29%,完成“十二五”工业节能总目标的119%。前三季度,万元GDP能耗0.59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5%,预计全年万元GDP能耗能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国内“三期”叠加、省内各种新老问题互相交织影响,当前我省经济运行动力依然不足,发展基础还不牢固。主要是面临三大压力。

 

  (一)受宏观经济走弱影响,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我省经济发展尽管放在全国大环境中表现出较好的增长势头,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普遍下滑,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2014年,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增速同比分别回落0.4、0.6、0.9、1.8和1.6个百分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2014年,除新余外其他10个设区市生产总值增速回落;9个设区市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景德镇、鹰潭出口额负增长,回落幅度超过21个百分点。

 

  (二)受内生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后劲压力较大

 

  受宏观经济影响,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招商引资难度加大,民间投资、工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放缓,重大项目跟进不足。2014年,民间投资增长15.2%,同比回落10.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投资增速2.8个百分点,为近10年来少有的现象。工业投资增长11.2%,回落9.5个百分点,特别是制造业投资仅增长10.6%,比全部工业投资还低0.6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52.7%下降至49.4%。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2.6%,回落8.5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2%,回落35.3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数量同比减少1381个,投资额增速回落11个百分点。传统消费业态增长乏力,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市场消费整体低迷。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创近10年来新低;限额以上金银珠宝、日用品、家具类零售额增速同比分别回落17.8、13.3和10.8个百分点。

 

  (三)受市场需求萎缩影响,实体经济运行压力较大

 

  2014年,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分月累计指数(PPI)连续34个月同比下降,连续12个月低于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高进低出”的剪刀差达0.6个百分点。前11个月,工业企业普通工人工资较去年同期普遍上涨15-20%;主营业务成本增长14%,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达88.6元,同比增加0.8元;企业三费(销售、管理、财务费用)增长15.2%,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2.2个百分点;工业应收账款增长23.8%,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提高5.9、1.1和0.9个百分点。受需求不足、价格下行、成本上升多重挤压,企业盈利能力下降,部分重点行业增产不增收,新钢主营业务收入下降3.8%,江西铜业利税下降17%,昌河汽车亏损3.7亿元,增长26.3%。

 

  三、 2015 年经济发展展望

 

  展望2015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明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会略有回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3.8%,快于2014年的3.3%。随着世界经济的回升,有利于我省调整外向型经济结构,拓展新的国际市场。但也要看到,世界经济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一是经济在缓慢复苏中分化态势明显。美国经济有望继续好转,但货币政策调整对增长的影响仍然有待观察;欧元区复苏艰难,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低迷状态短期难以明显改变,不排除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日本经济受消费税上调的滞后影响仍在延续,后期走势难以预料。主要新兴经济体增长继续放缓的可能性较大,部分国家滞涨风险增加,且受主要发达经济体未来货币政策调整影响,发展中经济体面临的资本外流、汇率大幅波动等风险将进一步趋于上升。此外,地缘政治风险和全球安全形势更趋复杂严峻,继续对世界贸易和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国际市场竞争压力持续加大。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积极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在中高端产品市场对我国出口产品形成挤压。随着国际市场总需求不足,大宗商品价格继续跌落,国际投资者针对新兴市场撤资出现新的动向,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这些不稳定因素增多,随着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要素成本上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面临东南亚等低劳动力成本国家的冲击,对我省实施开放战略、扩大外贸出口带来不利影响。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国家推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四大板块”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的“三个支撑带”的战略组合以及十八届四中全会后一揽子综合性改革计划,加上新一届政府在宏观调控创新方面大胆突破,在区间调控基础上更加重视定向调控,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也有利于我省在经济转型中争取新的发展空间,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但也要看到,在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国内“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我国依然面临着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需求增长面临较多制约。投资方面,制造业投资受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等因素影响,未来投资意愿和能力受到一定影响,而新兴产业投资增长尽管较快,但规模不大,尚难以抵消传统行业投资放缓的影响。尽管房地产限贷政策的取消有望改善房地产企业和购房者的预期,但在部分二、三线城市商品房库存较高的情况下,2015年房地产市场调整仍可能持续一段时间,房地产投资增长仍需观察。在经济增长放缓,政府收入增长乏力,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同时地方政府支出刚性增加,债务偿还压力较大的条件下,基础设施投资继续高增长难度较大。消费方面,尽管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不断加大,但受经济下行影响,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可能性较大,将不可避免影响消费。随着汽车拥有量快速提高以及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过去拉动消费增长的汽车和房地产相关消费趋于减速,对消费增长的带动作用也将减弱;社会需求较大的信息、养老、医疗、教育等服务型消费受供给能力限制,对消费增长的贡献有限。二是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将比较突出。尽管近年来化解产能过剩取得积极成效,但由于产能过剩问题长期积累,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前期投入形成的新产能仍在继续释放,产能过剩问题仍将是影响2015年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未来在市场需求不旺,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的同时,劳动力、土地资源要素价格仍将趋势性上涨,企业效益难以明显改观。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以大型银行为主的融资环境下,大型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服务动力不足,而小微企业受自身贷款条件限制,借款利率远高于贷款基准利率,融资难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明显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状况仍将持续。这些困难和挑战,直接影响到我省经济发展,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积极应对。

 

  从省内看,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稳中有进的态势没有改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随着我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经济发展提供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我省基础设施投资和消费升级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在农村、城镇、产业、生态环保等领域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潜力。特别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为我省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同时也要看到,我省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明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特别是产业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城乡居民收入长期偏低等问题突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度增加。因此,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我省当前经济运行态势及主要影响因素,预计2015年全省GDP仍将保持9%左右的中高速增长。

 

  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总体要求,关键是主动适应经济运行新常态,进一步落实好国家稳增长政策措施,持续释放改革红利,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增长的稳定性

 

  改善项目储备结构,扩大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储备规模,抓好新开工项目建设,逐步形成梯次推进和滚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强化产业链招商方式,不断提高重特大产业项目在总投资中的比重,推动块状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健全重大项目面向民间投资招标长效机制,发挥民营资本主力军作用,激发民营资本进入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民生保障等领域的积极性。

 

  (二)推进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的前瞻性

 

  坚持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推动新兴产业在确保水平的前提下尽快扩大规模。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在已规划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上,尽快形成未来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带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和整个产业结构水平的显著提升。以生产服务业和高端新兴业态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旅游、研发、物流、金融、商务、商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鼓励发展咨询、律师、会计、中介等专业服务业,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体育娱乐、公共管理等社会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全面提高,推动制造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构建技术支撑、高端引领、特色发展、品牌竞争的制造业格局,提高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改善民生,提升扩大消费的持续性

 

  进一步拓展城镇居民投资渠道,提高居民的股息、利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变现,使农民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加大政府的货币化转移支付,提高扶贫标准、低保标准、抚恤标准和养老金发放水平,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围绕消费热点,积极开拓培育新型消费领域。围绕人口老龄化趋势,积极培育社会养老、康复医疗、家政护理等保障性服务消费领域;围绕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大力发展休闲养生、医疗保健等健康消费;围绕消费行为现代化、快捷化需求,加快发展信息消费、网络消费,不断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培育新型消费业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通过企业并购和联合,促进农村工业向城市工业转变,推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较高的农村升级为城镇和城市区域。统筹城乡道路、给排水、网络通信、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和配套的环境卫生设施,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和就业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四)深化体制改革,提升经济发展的科学性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推动重要要素市场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抓好小微企业扶持政策落实,推进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完善小微企业发展考核监督机制,增强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落实中央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要求,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深化机构改革,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水平。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化税收改革制度。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撰稿:杨金华  杨幸丽

 

  审核:曾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