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文学”30年:出现基于文学变革内在要求

03.12.2015  11:19
原标题:“先锋文学”30年:出现基于文学变革内在要求

  原标题:“先锋文学”30年:出现基于文学变革内在要求

  作家苏童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马原、余华等作家纷纷登上文坛,因其独特的话语方式、对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并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时隔约30年,先锋文学应如何评价?是否仍具有影响力?连日来,记者在北京采访了陈晓明等学者,并就此听取多位当年“先锋”作家的意见。陈晓明表示,先锋文学的出现,是基于中国文学变革的内在要求。作家余华则以一个有趣的比喻概括了自己的看法,“那个时代,中国文学好比一个人血管99%都堵住了,先锋文学起到的作用,就是装了几个支架”。

   初现文坛:挑战文学常规 今天应对其重新评价

  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从最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开始,包括刘索拉、余华、苏童、格非在内的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所谓先锋文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亦应包括小说、诗歌等多种门类。这其中,1985年、1987年间开始的“先锋小说”潮流更为引人注目。

  “1985年,我21岁。至今仍然记得,读到余华、苏童、格非等人作品的那种兴奋。”27日,在“纪念先锋文学三十年国际论坛”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特别感慨地回忆,这些先锋作家的作品为自己打开了精神感受力和语言的新天地,“当时和后来的很多文学人,都或多或少受惠于那一代作家的探索和创造”。

  诚如李敬泽所说,“先锋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历史”。作家东西表示,讲先锋小说不能跟当时的历史背景脱离开来,在先锋文学之前已经出现了“伤痕文学”等类别,“那时候每个人都希望中国发生变化。先锋小说既与之前的文学有联系,对之后的作家也有影响:它是对中国文学传统文学的一次变革”。

  “先锋文学的历史突破,体现在对文学常规的一种挑战。”上海交大文学院教授何言宏认为,先锋文学借鉴了西方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经验,是一种在精神气质、话语立场来挑战和突围的写作,“实际上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突破、艺术突破,很多方面都是由先锋文学发起、承担。今天,我觉得应该重新评价先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