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南昌教育改革发展亮点之一

20.01.2015  10:01

   大建设大格局促进教育大均衡

  当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当百姓的期待水涨船高,教育该如何顺应变革,乃至推动变革?

  2014年的南昌,在“一江两岸、双城互动”的基础上,老城区征迁改造势如破竹,新城区建设如火如荼,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正当其时。在新型城镇化战略回归高质量、精细化要求的新背景下,人们对文化教育的期待更赋予了南昌教育新的历史使命。

  不负时代呼唤,推动城市进步,这是南昌教育人给出的一份满意答卷!

  新校建设拉大教育格局

  2014年的南昌,城市框架不断拉长。在热火朝天的城市建设中,我市教育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快速推进,影响深远。

  学前教育一直是教育的“短板”。2012年,我市提出了“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在城区新增公办幼儿园16所,初步缓解城区部分区域公办幼儿园布局空白问题,并推动每个乡镇建成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截至2014年,我市新增公办幼儿园456所,首期“三年行动计划”即将完美收官,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即将推出,“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南昌教育的重点。2014年,我市启动了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行动计划,计划逐步投入资金10亿元,用三年时间,城区规划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38所,新增910个教学班和44000余个学位,缓解城区义务教育学位供需矛盾。

  面对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捉襟见肘”的局面,我市新建、启用了南昌三中、南昌十九中两所老牌重点中学高中部。2014年,南昌一中朝阳新城新校区正式招生开课,九龙湖示范性高中启动前期筹备工作,实验中学高新校区正式开工奠基,朝阳中学(暂定名)也已完成征地、设计等前期工作。

  为推动薄弱地区教育发展,我市投入资金扶持十个涉农县区(开发区)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工程。目前,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性得到大幅度提高,“亮点新校”已遍布全市各个角落。

  大手笔规划、大投入建设,实现了教育资源老城大均衡、新城无盲点,打开了南昌教育发展的新格局,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之源。

  网点均衡保障学生就近入学

  “校在城中,家在城郊”,城市扩增后的人口流动,让个别地区学校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为此,我市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对全市教育网点布局进行调整,让绝大多数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我市采取“退城进郊,腾笼换鸟”战略,让老牌名校在新区“扎根”。将南昌一中、南昌三中、南昌十九中3所老牌重点中学的高中部迁往新城区,启动了朝阳中学和实验中学新校区建设工作,加快推进了城镇新区5个省级教育园区建设。

  南昌十九中搬至红角州,南昌三中高中部搬至南昌师专旧址,南昌一中在朝阳洲建设新校区,推动了教育网点的均衡发展。

  此外,南昌市实验中学搬至高新区,南昌市朝阳中学建设也在规划中。同时,洪都大道区域、二七路地段、爱国路和豫章路地段、朝阳新城区域、塘山区域、向塘区域、红谷滩新区等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工作也将大手笔进行。

  同时,我市对招生地段划分进行“再造”,一改局部地区学校“吃不饱”、“装不下”的状况。在中小学招生报名工作中,我市对主城区80多条街巷招生范围进行调整,将3000多个优质小学和初中学位划为地段内生源,同时,严格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禁跨区域招生及以任何名义收取“择校费”,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就近入学。

  城乡一体共促教育均衡

  在推动市属学校、市区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市全力激发县区教育建设热情,各县区教育发展呈现你追我赶、百舸争流之势。

  2014年,东湖区投入2000万元建设青桥学校校舍,投入5600万元改建滨江学校,投入100万元建设百花洲小学、向荣小学、育新小学二部、出新幼儿园等4所学校的塑胶运动场;投入150万元对豫章小学一部校舍进行维修;投入350万元新建七里幼儿园,解决了该地段学前教育难的问题。

  西湖区计划在朝阳新城建设教育园区,该园区涵盖南昌一中新校区、云飞路第一学校、云飞路第二学校、水厂路学校、第一幼儿园、第二幼儿园,计划总投资3.5亿元,可容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5580名、高中教育阶段学生3000名、学前教育阶段适龄入园儿童720名就读。

  青山湖区则计划投入资金近亿元,推动6万余平方米学校新改扩建及6个运动场的建设,投入1000万元用于学校内部现代化教学设施增置,确保全区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青云谱区完成了灌婴小学、水榭花都小学、墅溪路学校的新建及万溪学校的扩建工程。

  湾里区投资1.5亿元建设的可容纳2200名学生就读的湾里一中正式投入使用;投入巨资完成了第三小学新教学楼、湾里区招贤幼儿园、湾里区第四小学异地重建、湾里区幼儿园教学楼改扩建等工程。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随着县区教育的迅速发展,南昌城乡一体的大教育发展格局已逐步形成。(袁冰 记者 周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