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孙立人确曾“通共” 抱怨联系信件非朱德手书

27.01.2014  17:56

  核心提示:当孙立人问到潘仲文回不回大陆时,潘这时才说明了来意,把陈毅的信递给了孙立人。孙立人见信后,沉思了一会,就问潘:“怎么不是朱德写的呢?”并再三叮嘱潘不要出去,不要见外人,将尽快派人护送他离开台湾。……孙立人的回应是正面的。他只是希望得到朱德总司令的手书,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本文摘自《合肥晚报》2013年7月7日A13版  作者:金其恒  原题为:“策反”抗日名将孙立人始末

  出生于安徽庐江县的抗日爱国将领孙立人是个传奇性的人物。其在国民革命军中,具备丰富的现代化作战经验和高超的军事作战指挥水平,并拥有崇高的国际声望,是国民革命军中与众不同的一名优秀将领,也是国民革命军当中极少数能从美国军校毕业的高级将领。针对孙立人这样的强手,中国共产党在上世纪50年代着手对孙立人进行“策反”。

  孙立人的国共渊源

  抗日爱国将领孙立人是个传奇性的人物。1942年他主动请缨参加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以不足1000人的兵力击败近万人的日军,营救出被迫准备向日军投降的英军7000多人,扬国威于域外,是国内外公认的抗日名将。

  孙立人毕业于美国著名的维吉尼亚军校,接受了严格的西方军事教育和政治理念,他一贯认为军队是国家的军队,任何党派不应插足到军队中来活动。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中央严令各部队彻查共产党人,他对此只是敷衍了事。他率部在印、缅抗日时,也不准在他的部队中建立国民党组织或发展国民党员。而他自己直到1947年8月退守台湾时才不得不加入了国民党。一个国民党的高级将领直到这时才加入国民党,实属罕见。

  然而,在他的军事生涯中,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他曾不由自主地卷入国共内战的漩涡,两度同共产党交恶。尽管孙立人曾经同共产党兵戎相见,但随着国民党军队打内战越来越不得人心,不断遭到人民解放军的沉重打击,丢城失地折兵,屡战屡败,特别是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在战场上纷纷起义,对他触动很大,他不仅对战争胜利的信心逐渐降低,也开始怀疑起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他不愿意看到在缅北抗日战场上成长起来的新一军大批官兵倒在反共的战场上,更不愿意看到苦难的同胞刚从日寇的铁蹄下站起来,又陷入国共内战的火海。他对反共的内战日趋消极,“心情抑郁,意兴阑珊”。

  孙立人热爱祖国,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国民党政权退踞台湾孤岛后,当时美国政府想抛弃腐败无能的蒋介石,让孙立人掌管台湾,使台湾脱离大陆,以维护其在远东的霸权。孙立人虽与美国许多政要、高级将领关系亲近,和当时炙手可热的马歇尔将军又是维吉尼亚军校的校友,但他不愿做民族的罪人,不愿看到被日本强盗占领了50年刚回到祖国怀抱的宝岛台湾又从祖国分裂出去,坚决拒绝了美国的要求。这鲜明地表明了他作为职业军人的品格。

  针对孙立人这样的强手,早在1946年中国共产党就看出孙立人有被策反的可能,关键的问题是,到底找谁来策反孙立人?

  策反的雄关漫道

  这时,共产党想到了一个人——龚意农——孙立人元配夫人龚夕涛的胞兄。

  孙立人于1919年与合肥龚彦师之女龚夕涛(龚毓兰)结婚。当时孙立人是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学生,刚升入高等科。18岁的龚夕涛则在济南女子师范学校就读,是位大家闺秀。婚后这对新人感情甚笃,和谐幸福,龚夕涛还将姨侄女介绍给孙立人的清华好友杨杰为妻,两家过从甚密。

  龚意农出生于1900年,和孙立人同在北京读大学,孙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龚在中国大学商科。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抗日救亡,1938年,龚意农毅然毁家纾难,投身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并于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政权中,他长期担任金融、财经、贸易方面的领导,曾任淮南银行、华中银行、省人民银行行长,省委副部长等多项职务,晚年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他既是共产党的干部,又是孙立人的至亲,理所当然地成为“策反”孙立人的不二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