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朱德在庐山会议上为何由畅言到缄口

03.07.2014  18:42

  5月27日,朱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林枫一起离开北京到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视察。” 7月17日,朱德在小组会议发言说:“去年的缺点是刮了‘共产风’,不承认生活资料归个人所有。

  1959年6月30日清晨,雄峻的庐山曙色微明,朝雾迷蒙。一列车队沿着依山而筑的新修公路盘旋而上,在其中一辆缓缓而行的苏式“吉姆”轿车中,坐着朱德和孙子朱和平。6点多钟,车队穿过日照峰隧道,在晨曦中驰入牯岭上的359号别墅。这是当年国民党江西省主席熊式辉的宅第。

  朱德上庐山是去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原本说是总结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来的经验教训,继续纠正已经察觉到的“”倾错误。朱德以为只是一个正常的工作会议,所以就计划着把孙辈也都带去看看“庐山真面目”。

  当天,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前往看望朱德。朱德情绪颇高,兴致勃勃地说:“这是我第二次上庐山。

  原来,在1927年6月下旬,时任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的朱培德以“礼送”的名义要时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的朱德离开南昌。于是,朱德前往武汉寻找党组织。途中发现被敌人盯梢,便在九江访晤了昔日护国军时好友、第九军军长兼赣北警备司令金汉鼎,并由其陪同上庐山“游憩”,摆脱了“尾巴”。

  那次因形势紧迫上庐山,朱德无暇览其秀色。32年过去,此番再上庐山,所处环境根本改变,心情也迥然不同。

  7月,是庐山云彩变幻最美的月份,古往今来,胜景古迹,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千古佳句。与会人中间不乏满腹经纶者,遇此良辰美景怎能不引发诗兴。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这位前清举子自是触景生情,写下了一首七律《初游庐山》。

  7月7日,朱德看了董必武的诗后,步原韵和诗一首:“庐山真面何难识,扬子江边一岭奇。公路崎岖开古道,林园宛转创新陂。行游险处防盲目,向导堪称指路碑。五老峰前庄稼好,今年跃进不须疑。

  从诗中,可以看出朱德此时的心境是轻松、乐观的,也可看出对“大跃进”实际工作中出现“共产风”、“虚夸风”很不赞成的朱德,这时还寄望“大跃进”的高速度发展能够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处处出现“五老峰前庄稼好”的新景象。

  7月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开会,会议确定了要讨论的19个问题,印发给与会的所有人员。

  7月3日,与会人员开始按地区分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华北、华东等6个大组,围绕着19个问题座谈讨论。中央机关的人分别编在这6个组,朱德被编在中南组。

  中南组的会场,设在东谷河畔的一座小教堂里,与过去蒋介石居住的美庐隔河相望。

  会议气氛可以说轻松、祥和,大家都非常认真地交流情况,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白天,安排大家开会、读书、看文件,晚上看戏休息。早晚还有人漫步游山,登高望日出。为此,毛泽东与到会者皆谓之曰“神仙会”。

  7月6日,朱德在中南组会议上作了发言。他坦诚地说:“去年的成绩是伟大的。但对农民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这一点估计不足,‘共产’搞早了一点。食堂要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还要搞经济核算。食堂即使都垮了,也不一定是坏事。我们应当让农民致富,而不是让他们致穷。农民富了怕什么?反正成不了富农,这是有关5亿人口安定的问题。

  朱德的发言,语调平和但观点鲜明,意见尖锐,很有分量。当时,农村公共食堂被奉为“共产主义因素”,“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被说成是群众创造的“新事物”,神圣不可侵犯,批评它、否定它无异于捅马蜂窝。朱德不避讳这种重大的敏感问题,敢于提出“‘共产’搞早了一点”,“吃饭不要钱,那一套行不通”,“食堂即使全部垮掉,也不一定是坏事”,这是需要政治勇气的。

  对于“大炼钢铁”,朱德也不以为然。他说:“至于工业嘛,主要是大炼钢铁搞乱了,指标太高,一轰而上,划不来。”这又是在捅马蜂窝,因为在当时,“大炼钢铁”是“大跃进”的主要内容,是“超英赶美”的具体行动。对“大炼钢铁”有微词,就是对“三面红旗”的态度有问题。这又是冒政治风险的。

  其实,朱德讲这些意见,并不是一时兴起。它们来自对中国国情,特别是农村实际情况的正确认识,出自对国家建设和人民生产的真诚关心。实际上,还在上庐山之前,朱德就一次又一次地提出这些意见,“为民请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