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7年毕业证现身新余:见证近代航空教育史

28.08.2014  18:34
  

近日,新余市档案馆在整理馆藏档案时,发现一张民国时期航空机械学校的毕业证书。该毕业证书保存完整,字迹清晰,形制为长方形纸质,顶端正中是孙中山先生的半身照,中华民国国旗和国民党党旗分置两边。证书开头竖版右起,楷体书写:“航空委员会航空机械学校毕业证书”。正文是:“兹有本校第二期甲种机械士班学生章球,年二十二岁,江西省新喻县人,修学期满,成绩及格,特给此证” 。落款为“校长钱昌祚,教育长王士倬”,后附两人的印章,日期是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三月(某)日。证书左下方贴有该学生的半身照一张。

 

历经岁月洗礼,这张颁发于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的毕业证,见证了中国近代航空教育的发展历程。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2年“一·二八”事变,侵华日军利用空中优势狂轰滥炸,给中国军队造成了极大伤亡。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各界都认识到建设现代空军已是当务之急。正是在“航空救国”的思想引导下,国民党政府开始积极发展航空工业,培养航空人才。

1933年10月,为培养航空机械技术人员,国民党政府成立“航空机械学校”筹备委员会。1936年3月16日,航空机械学校在江西南昌正式成立,主要培养飞行人员和飞机维修的技术人员,钱昌祚任校长,王士倬任教育长。钱昌祚历任中央航空学校教育长、航空委员会技术厅副厅长、南川第二飞机制造厂厂长等职务并领导仿制了苏联伊16型双座驱逐教练机,是民国时期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奠定人。王士倬曾任国立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教授,主持设计建造了中国最早的北平、南昌两座航空风洞,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巧合的是,这两位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都曾经担任过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导师。

1937年,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航空机械学校迁至四川成都。1938年4月,蒋介石兼任该校校长,并将航空机械学校改制为“空军机械学校”。1939年1月刘芳秀接王士倬任教育长。至1939年7月,学校共举办军械指导研究班5期,高级机械班5期,机务指导研究班1期,夜行灯车班1期,技工班8期,机械补习班1期,初级甲种机械班10期,电气员训练班1期,培育了包括新中国航空工程专家徐昌裕、熊焰、许锡缵在内的一批优秀人才,为推动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余市档案局 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