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西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调研文章集锦(七)

13.03.2016  16:35
 

让“三农”有希望

省委组织部 谭卫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对“三农”重视关切之情殷殷可见。春节回乡,我既期盼就去年回乡调研了解的问题看变化、找答案,更期待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做好“三农”工作探新路、寻良方。

  “田得有人种”——关键是通过产业融合发展解决好“田该怎么种”的问题,让粮食生产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去年春节回乡调研,我对当地农村“一亩一年挣500元”、近三分之一的田地抛荒现象感到惋惜和无奈。我认为,破解这一难题,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通过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竞争力,并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当下最重要的,是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最管用的,是鼓励引导从农村走出去的农民企业家回馈故里投资农业;最迫切的,是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向大户集中,加快实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作、市场化运作。

  “村得有人住”——关键是通过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宜居宜业联动配套”问题。我老家所在村有300余户1500余人,但常住乡下的不到五分之一。我感到,解决这一问题,既要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宜居环境问题,更要为村民生产生活发展提供服务,让农民或是搞农业产业化发展,或是到工业园区打工就业,在当地就能获得好的收入。我想,只有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有好的发展,逃离农村就不会是唯一的路,扎根农村、守住家园者就会大有人在。

贫得有人扶”——关键是把“扶贫攻坚”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解决好“一个也不能掉队”的问题。过年走亲访友,依然见到有不少村民日子过得甚是艰难。我深知,民生问题无小事,民生问题也无易事。村民们对中央和省里新一轮扶贫工作充满期待,并对前期贫困户摸底建档、最低保障等工作给予认可。我更期盼,各级党委、政府在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上,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的举措,使扶贫开发工作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让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所有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

 

精准扶贫的四个启示

赣州市直机关工委 刘婷婷

  从2015年起,赣州市、县(市、区)两级单位与1419个贫困村结对,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干部与30.82万户贫困户结对,仅赣州市直机关就选派了1000多名精准扶贫干部下基层挂点帮扶,实现帮扶全覆盖。一年过去了,赣州精准扶贫的成效如何?借春节走亲访友的机会,我来到了南康区大坪乡蒋坑村进行专题调研。

  蒋坑村现有1500多人,由于山多田少,地理位置偏僻,村民世世代代困在深山里,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2015年,赣州市委、市政府派出的扶贫小分队来到村里挂点帮扶,村里面貌焕然一新:农业产业发展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村民收入增加了。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成效,我在调研中得出以下启示:

  精准识别是前提。要充分运用“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的方法精准识别贫困户,严格按照“两入户、两评议、两审核、两公示、一公告”程序,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审核确认关,确保精准识别结果群众满意,确保扶贫精准有效。

  思想扶贫是根本。要通过广泛动员发动、政策宣传讲解、外出参观学习等措施,不断搅动村民思想,让农户看到差距、找到症结,最终实现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产业扶贫是关键。要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扶贫政策,建立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增收脱贫联动机制,大力推进产业扶贫产业富民,积极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通过提供技术、销售、资金等服务保障来增强村民发展的信心和决心;通过重点扶持有一定能力的农户优先发展示范带动更多农户,实现全面发展。

  真情扶贫是保证。扶贫工作队队员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定要勇做扶贫攻坚的“排头兵”,善做密切联系群众的“贴心人”,增强本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用心识真贫、用情真扶贫、用力扶真贫,把有限的扶贫资源与扶贫对象紧密衔接、精准配置,使惠民富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载《江西日报》2016年3月10日B4综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