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趋升 总量实现新突破——2014年江西消费品市场发展报告(2015年江西统计资料第6期)
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努力扩大内需,积极搞活流通,不断改善消费环境,全省消费品市场呈现运行平稳、稳中趋升走势,为全省经济优化结构和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总量实现新突破
2014年,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扩大内需政策作用下,各商家和企业充分利用节日、节会的商机,以文化、情感、服务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促销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商品销售呈持续稳步增长的发展势头,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总量实现新突破。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129.2亿元,继2011年突破3000亿元,2012年突破4000亿元关口之后,首次跨上5000亿元的新台阶,增长1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全年分季度看,一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3%,上半年增长12.5%,前三季度增长12.6%,全年增长12.7%,总体呈现稳中趋升走势。
(二)乡村市场快于城镇
2014年,随着全省加大对农村道路、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万村千乡”农家店建设的稳步推进,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摩托车下乡等扶持政策的落实到位,为完善农村消费设施、改善消费环境和开拓农村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全省农村消费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发展喜人。全年全省乡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70.4亿元,增长13.7%;城镇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258.8亿元,增长12.5%。乡村市场增速快于城镇市场1.2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速快于0.8个百分点,上半年快于1.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快于0.9个百分点。
(三)限上企业比重稳步提高
2014年,全省限额以上企业充分发挥规模大、环境优、信誉好等优势,领跑全省消费品市场,带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全年全省限上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78.9亿元,增长13.6%,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37.3%提高到38.6%,其中限上法人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18.4亿元,增长12.9%。
(四)四大行业销售额和营业额平稳增长
2014年,随着全省消费品市场持续稳步增长,全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大行业销售额和营业额均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全省批发业实现销售额6153.3亿元,增长12.4%;零售业实现销售额5008.8亿元,增长16.7%;住宿业实现营业额133.9亿元,增长11.5%;餐饮业实现营业额681.1亿元,增长17.2%。
(五)消费市场热点分呈
一是随着今年以来全省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质量不断上升,与生活必需品相关的食品类、服装类和日用品类消费持续快速增长。据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统计,全年全省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零售额195.4亿元,增长16.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实现零售额109.4亿元,增长15.9%;日用品类实现零售额44.6亿元,增长12.2%。
二是带动消费结构升级的热点商品消费增长明显。随着全省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新兴消费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消费质量日益提升。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购买能力日趋活跃,娱乐休闲日益广泛,尤其是计算机、空调、平板电视、数码相机、滚桶式洗衣机等新兴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拉动全省消费品市场不断增长的重要动力。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实现零售额122.2亿元,增长18.4%。
三是文化娱乐用品消费增长加快。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发展型、娱乐型商品成为市场亮点。据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统计,全年全省体育和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实现零售额3.2亿元和17.1亿元,分别增长35.4%和18.2%。
四是药品、保健品销售明显增加。随着城乡医疗改革及居民对自身健康状况重视程度增加,药品、保健品销量攀升。全年全省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中西药品类实现零售额112.7亿元,增长18.2%。
二、多因素叠加影响消费品市场走势
在消费品市场总体保持平稳运行的同时,受多重因素影响,与上年相比,消费品市场增幅有所放缓,同比回落了0.9个百分点。
(一)宏观经济走势影响。从宏观经济层面看,国内经济正处在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刺激消化期,2014年全国经济增幅同比回落了0.3个百分点。与全国一样,江西经济也面临下行压力。“十二五”以来,江西经济增速由2010年的14.0%回落到2013年的10.1%,2014年增长9.7%。受整体经济走势的影响,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2010年的19.0%回落到2014年的12.7%。从全国和中部省份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
(二)中央政策效应继续显现。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今年以来,政府性团体消费继续缩减,商业预付卡销售也大幅锐减,全年政府团体消费占比重较大的限上企业零售额增幅同比回落了1.3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增幅回落了2.1个百分,在统计的限上25大类商品中,增幅同比回落的有13大类,其中,金银珠宝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同比分别回落了17.8%和6.1%。一些大型零售企业销售额下滑。如江西财富广场有限公司下降了0.3%。一些高档酒店增幅下降较大,如江西嘉莱特和平国际酒店有限公司营业额下降31.7%。
(三)大宗商品增幅回落较大。受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的影响,2014年,全省限额以上石油制品类实现零售额增长7.7%,同比回落了6.4个百分点;受汽车优惠政策退出的影响,全省限上汽车零售额增长16.2%,同比回落了2.4个百分点。这两类商品占了限上企业商品零售额的近60%,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省消费品市场走势。
(四)房地产市场走弱。2014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2.6%,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2%,同比分别回落了8.5个和35.3个百分点。与此相关联的家俱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幅回落了10.8个百分点。
(五)部分大中城市增幅放缓。受诸多因素影响,全省部分大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其中省会城市南昌市增幅回落了1.2个百分点。除受其它因素影响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全面修建地铁和旧城改造,对沿线大型商场、超市、宾馆经营造成了很大影响。
(六)网购影响进一步显现。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进店铺消费品模式产业了极大冲击。据统计,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27898亿元,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10.6%。江西缺乏品牌网络平台,网上交易量小,2014年全省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限上商品零售额还不到限上零售额的1%,限上网上零售额列中部第六,网上购物分流了我省相当大的购买力。
三、 2015 年消费品市场走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从目前走势看,消费品市场总体保持稳定。2015年,江西消费品市场仍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从宏观层面看,经济发展正向新常态转变,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必须更多的依靠创新和消费的共同作用。从全省情况看,经济增长动力多元化,潜力较大,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已明确了到2020年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随着政府加大改善民生和提高居民收入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信息消费、文化消费、社区消费、家政服务等新型服务模式的兴起,这些都为扩大全省消费带来了契机。同时,从全省人均GDP水平看,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据测算,全省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新增城镇人口50万人左右,按目前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计算,每年全省就可以直接新增消费支出达45亿元。此外,受中央八项规定,集团消费行业受到抑制影响,2014年全省相关行业增速较低,受低基数效应影响,将一定程度减弱2015年消费增长的下拉力。但也应该看到,抑制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因素也不少,消费需求还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一是国际国内不确定因素较多,全球经济充满复杂性,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推动实体经济增长的力量尚未完全形成;二是全省经济发展尽管放在全国大环境中表现出较好的增长势头,但受多种因素影响,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牢固,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三是网购影响将进一步显现。作为新型的消费业态,网络消费将方兴未艾,特别是随着80后,90后成为市场消费的主体,对于缺乏名牌网购平台的江西来说,对消费市场的冲击会进一步显现。四是缺乏新的消费热点。当前,江西传统热点商品消费增长趋于平缓,居民对各大类商品的消费也大体上保持稳定,近几年对拉动消费品市场增长贡献比重前几位的商品大类一直是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食品饮料烟酒类、家用电器音像器材类等,仅仅依靠政策剌激消费,只能形成短期购买力,难以对消费品市场发挥长效作用。此外,江西流通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商品布局不尽合理,缺乏较大规模的仓储、货运基地等因素也一定程度制约了消费品市场发展。
综上所述,2015年,全省消费品市场机遇与挑战同在。总体判断:全年消费品市场将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
(一)完善消费供给结构,培育和扩大新的消费热点。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消费市场供求变化的最新动态,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和服务。结合江西实际,要大力提高消费者对电子信息、通讯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创意文化、体育健身、休闲旅游、会展活动等消费领域的认可程度,扩大居民对热点领域的预期消费,引导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信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力度,构建包括住、行、用以及旅游、文化教育等在内的消费信贷产品体系,并完善消费信贷的个人征信和资信评估体系,从而最终鼓励和引导消费。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针对当前我省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偏低的问题,应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提高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政策性补贴收入;加大扶贫收入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工资收入分配决定、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实现职工工资收入与经济发展、带动生产率同步提高。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扩大覆盖范围,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村基本实现全覆盖。完善保障制度,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建立城镇无收入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保障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工伤保险待遇年增长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建立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和财政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孤儿基本生活费、抚恤优待标准与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自然增长机制。
撰稿:王杨帆
审核:张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