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激发活力 2013年江西省文艺院团演出收入超2亿

08.03.2014  00:11


7日,江西省文艺院团“深化改革 勇闯市场”工作推进会召开(记者史玉琨 摄)

  今视网3月7日南昌讯(记者 李星)2012年5月4日,江西省话剧团原创话剧《妈妈喊你回家打鬼子》首演观众爆棚,随后的《水货神医》、《窗床闯创》同样一票难求;2012年7月24日,江西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推出的“周末音乐会”也是好评如潮,这都是我省国有文艺院团改制的结果。7日,今视网记者从全省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勇闯市场工作推进会上获悉,2013年江西所有文艺院团演出收入超过2亿元,增幅20%,是全省GDP增幅的2倍。

  2013年江西文艺院团演出收入增幅20%

  2012年2月下旬开始,江西的文化体制改革拉开帷幕,截止当年5月底,江西全面完成了中央确定的阶段性改革任务,实现了100天大变革的局面,全省国有文艺院团全面完成企业法人登记注册。

  江西省文化厅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江西共有文艺院团282家,其中国有文艺院团74家,民营文艺院团208家,总共演出收入21207万元,增幅增幅20%,是全省GDP增幅的2倍。其中,国有文艺院团7178万元,占年演出总收入34%;民营文艺院团14029万元,占比66%。

  演出场次、演出收入较改制前增加4倍

  2013年5月-9月,江西省文化厅组织了一支调研组,对省国有文艺院团改制后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此次调查选择了江西省歌、省话、省京、省杂、省木偶等5家省厅直属改制院团和一些市、县级文艺院团为样本,并根据调查结果,出台了《江西省国有文艺院团改制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改制之后,全省国有文艺院团演出收入从2011年的2946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7178万元。与此同时,改制前,2011年国有文艺院团商演收入过100万元的只有1家,过10万元的14家,改制之后,2013年商演收入过100万元的增至16家,过10万元的则上升至42家。

  另外,省直五家文艺院团2011年商业演出只有164场,总收入484.34万元,2012年猛增至454场,商演收入增至1027.7万元。改制之后的文艺院团积极走向市场,将市场蛋糕不断做大。

  以省话为例,改制之后,推出的《妈妈喊你回家打鬼子》一系列小剧场话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市场效果。该团2012年市场演出200场,其中小剧场话剧129场,演出场次、演出收入较改之前增长4倍。今年省话剧团又将小剧场话剧引入萍乡市广电新光剧场内驻场演出,在扩大影响的同时,进一步繁荣了文化市场。

  职工收入较改制前增长3成

  文艺院团改企之前,职工收入比较低,微薄的收入与肩负的文化传播重任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改制之后收入显著提高,职工成为院团改革的受益者。

  统计显示,省京剧团改制前、后职工月平均收入分别为2662元和3523元;省木偶剧团改制前、后职工收入分别为3178元和4723元;省歌舞剧院改制前、后职工收入分别为2785元和3734元;省话前、后职工工资分别为3475元和4395元,工资增长约3成左右。

  另外,市县国有改制院团的职工收入增加额虽不及省直,但普遍有所提高。改制增加了职工工资,职工工资收入上提进一步激发了院团改制的活力,双方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

   完善转制院团现代企业制度

  虽然改制取得很大的效果,但问题也不好,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我省文艺院团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面对我省文艺院团改制之后,出现的资金短缺等问题,该报告指出要完善转制院团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省直改制院团积极探索一条新型的文艺院团发展道路。

  报告提出,我省转企的院团要进一步落实国有资产的出资和监管制度,建立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度,不断完善企业监管制度和市场运行机制,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培育和增强国有改制院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市场生存能力,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

  出台艺术人才培养和培训制度

  面对文艺院团的人才匮乏、断档问题,报告提出要出台艺术人才培养和培训制度。拓宽对专业艺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普惠面,让更多的市县文艺院团也能收益。

  报告称,一方面要安排并落实人才培养转向资金,招录少年学员,培养演艺后备人才。按不同剧种与专业,对接不同院校,定向培养。另一方面,创新机制和办法,外引专业人才。通过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进流动机制,制动特殊及优秀人才的奖励政策和构建公平合理、科学规范的薪酬与绩效分配体系来吸引专业演艺人才,破解演艺专业人才后继无人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