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热点事件盘点,中国核电站在新的十字路口

01.01.2014  23:27

回顾这2013年,却不乏值得回顾的核电热门舆情事件。核电领域正逐渐成为公共讨论的话题。核泄漏、核污染危机,并网发电,清洁能源等一系列词语被人们所关注。这也说明了核电企业需要面对与待解决的问题愈来愈多。中核与中广核这两大核电巨头高举各自的\"自主技术\"大旗扩张版图。从巴基斯坦到英国、罗马尼亚等国家签署的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延伸至中法核能30年\"纵深迈进\"的成熟模式;从每一个新增机组的开工建设到并网商运,再到内陆核电项目的争取。2013年,中国核电面临诸多的第一次,面临诸多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这一年,中国核电企业正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如图1,盘点2013年全年核电行业,\"反对核电\"成为网民媒体热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汇,占约64%;\"并网发电\"占约18%;\"境外业务\"占约11%;\"违纪违法\"占约7%。

图1 2013年核电行业舆情关键词(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一、中核龙湾工业园项目公示遭民众反对,官方:主动取消,专家:很受伤

7月初至中旬,中核龙湾工业园公示集\"铀纯化转化、铀浓缩、核燃料元件制造等能力于一身\"的工业园区,项目环评刚开始不久,网媒、论坛、微博引爆了网络,迅速被网友大量转发和评论。而对于环评公示的鹤山核燃料项目,公众以\"污染环境\"、\"放射性安全\"、\"广东污染项目太多\"为由提出反对质疑,而且随着舆情事件进一步发酵,有关核燃料项目公示期间的一些细节,如\"公示十天的时间\"、\"4月已开工,七月才公示\"颇为不满,最终导致民众打出\"不要把江门变成肛门\"、\"要孩子不要核子\"的标语发起大规模反核抗议行动。

从整个舆情事件来看,网络核安全担忧,癌症诱发的恐惧从未间断,一直处于公众舆论漩涡之中,随着反对声音在网络上迅速发酵,\"核担心\"逐渐升级为\"核危机\"。此时此刻任何权威专业性的核电知识引导,任何的\"盲羊补牢\"也为时已晚。核电人士满腹牢骚:\"天然铀自身的辐射水平很低,工业园的工作人员一年受到的辐射剂量仅相当于照一次X光\"只是民众根本就听不进去。7月12日,这是个决定核燃料项目去留的日子,鹤山市政府采取顺从民意做法,决定该项目不予申请立项,市长庞国梅表态:\"在社会未达成广泛共识之前,绝不办理立项手续,绝不开工建设。\"

图2:“中核集团”(包括其下属核电站)媒体关注热度走势(单位:篇)

整个7月份,中核集团的媒体报道总量为5308篇,环比增加76.2%。媒体报道量高峰出现在7月13日,正是由于\"鹤山政府宣布对核燃料项目不予申请立项\"这一话题引起。

至此,江门核燃料项目彻底搁浅,这是一次难得的民意的胜利。 《证券时报》评论认为,在事前可行性研究、风险评估等多个环节,公众其实是缺位的,从而造成政府和公众对于项目风险的认知错位。如果这一状况得不到改善,那些必不可少的建设项目可能会成为流浪儿。

对于广大普通公众来说,他们对核知识的了解甚少,\"谈核色变\"的情绪表达往往愈来愈强烈。在鹤山项目风波中,也时常可以听到一些民众会将核燃料厂、核电站与原子弹混为一谈。\"公众对核电知识缺乏认知,试图说服公众接受过程何谈容易。于是乎,建项目,可以,但不要建在自家门口。

归根结底,核电从业者安全意识不足,公众前期缺乏沟通,核电科普的缺乏和安全制度的不健全,是导致中核龙湾工业园项目在公示期间,迅速坠入舆论漩涡,发展势头一发不可收拾。当然了,\"核电企业一如既往的高姿态瞬间垮下,官方尴尬收网的失落局面\",此后项目陷入了\"一闹就停\"的死循环,也无不道理。

二、中广核\"微旅游\",科普效果显著,网民好评:很给力

中广核的关键词\"微旅游\"作为年度核电科普活动黑马当之无愧。让观众眼见为实,亲身体验,充当\"草根记者\"和\"科普大使\",通过发微博,写心得,中广核这次\"微旅游\"搭建与公众互动交流平台,完成了一次百分百靠谱的核电与观众零距离体验之旅,获得网友好评。

官方数据以8月7日的\"微旅游\"为例,就有超过550人报名,活动期间微博参与人数达到14848人,日曝光量28万次以上,总覆盖人群超过200万人次;同时也获得了新华社、中新社、《南方日报》、《深圳晚报》等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从一些报道文章中不难看出,\"微旅游\"的科普方式不仅得到主流媒体认可,也是未来核电拉近与公众距离的有效渠道。一如中广核迫切告诉公众的心声:\"升级核电公开透明的机制、展现透明和自信的姿态\",才是核电立足发展的根本。

毋庸置疑,安全性与核应急从来都是核电面向公众沟通交流时最为敏感的环节,福岛核电事故的前车之鉴多少也有信息公布滞后或隐瞒的缘故。然而中广核积极开展核电科普专题活动,面向公众媒体展示开放的姿态,首次实现核电零距离接触,加之科普方式创新,行之有效,逐渐消除民众内心\"谈核色变\"的恐惧与忧虑。

网友\"细声微语\"对此透露了心声:这是传统核电科普模式的升级,中广核说到也做到了,核电站有义务对社会公开实时的辐射值,应尽全力消除公众对核的恐惧。

三、中国核企逆袭欧洲,剑指发达国家核电,媒体助力:很傲骄

中国核电企业中国广核集团继10月17日投资建设英国核电项目签署战略协议后,11月25日也将罗马尼亚项目合同收入囊中。国际化步伐持续加速,趋向成熟,表现在中法核能合作30年期间,一方面,是中法两国核能战略步步向纵深挺进已成局面;另一方面,海外版图陆续增加的已成为事实,不容置疑。新华网文章称:\"中法核能领域新协议的签署必将掀开中法核能合作的新篇章\"。

不过,谨慎和持质疑态度的国外媒体并不这么认为,\"国家安全的担忧\"、\"被统治的工业帝国\",\"政府完蛋\",这一连串的抵触其中不乏专家学者、评论员、意见领袖等纷纷撰文抨击政府高层冒险的决策。以\"一意孤行的短见将国家引向扑汤蹈火的境地\"来阻碍中国核电企业海外扩张步伐的筹码。

时至今日,中广核积极开拓的境外业务并非一帆风顺,以欣克利角C核电站为例,此项目是否由英国政府所支持,合作程序是否在欧盟法律允许范围之内,都足以给中广核带来漫长煎熬的等待,少则一周,多则半年,甚至更长。

反思资本主义工业背景下的能源合作方式及政府沟通和民众沟通的问题,从频发的种种舆情事件可以看出,中国核电资本走向英法等国家的能源领域关键在于民众风险意识的不信任,面对这种信任危机,有关部门或需要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缺什么补什么或是行之有效的信任修复手段之一。

四、内陆核电,三番五次呼之欲出,舆论:很蛋疼

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公众对核电建设,特别是内陆核电建设的疑虑明显增加,较多关注集中在内陆核电厂运行是否能确保水资源安全。早在2012年,国务院通过核电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不安排内陆项目,内陆核电暂缓重启的消息屡见报端,多个核电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毕,静候开工。然而,一次福岛事故的沉重打击,内陆核电瞬间断梦,过百亿的投入被指\"打水漂\"。

面对遥遥无期的发展前景,内陆核电重启的呼声从未间断过。今年两会期间,湖南代表团拟以湖南全体代表名义提交\"一号建议\",建议国家尽快重启内陆核电建设。尽管后来这对于以田湾为代表的内陆项目开工并没有带来直接的促进作用,但其背后也显露出核电行业的焦虑与期待。内陆核电前景扑朔迷离,方向难寻,各家核电运营方对搁浅的项目每天都在烧钱,而忧心忡忡。

自从内陆核电项目静寂多年之后,业内人士不乏发展内陆核电的信心;\"核能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安全的重启也已是大势所趋。然而,公众能够接受的不一定是核电事业还很年,也不一定是技术和人才储备不足亦或是铀资源保障能力有限。总之,不能让民众在每一决策过程中失声,发展内陆核电须慎之又慎。

前一段时间,北方雾霾天气严重污染,清洁能源的优势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接受核电还是拒绝核电的矛盾也开始敲击人们的内心。正如网友评论所说:\"是时候发展核电了,煤电是造成煤炭是造成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想拥有清洁的能源,又害怕污染,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正因为如此,当人们觉得内陆核电似乎再次疑似提上日程,并且有可能动工开工的时候,国家核安全局有发出通知同意中广核将咸宁核电站主设备锻件及零部件转移至陆丰核电站的申请,此番信号又给内陆核电重启打上了大大的问号。内陆核电重启的愿望再次抛来\"一声叹息\"。

五、航天潜艇,核电上天下海,国民:很强悍

10月27日晚间,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中国核潜艇部队,这对于核潜艇部队是首次公开亮相,一时间引发舆论热议。

此外,还有《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头版头条刊文解密中国海军第一支战略核潜艇部队,庞大的媒体队伍重磅出击报道核心内容\"中国核潜艇部队连续42年守护核安全,从未发生过核事故。\"军迷认为,这次军方对国产新型武器装备的披露已经做到几乎\"直播\"的地步。网民一致叫好:\"公开,体现自信;展示,就证明了实力。\"

大多数媒体认为:\"中国披露已组建42年的海军战略核潜艇部队,剑有所指。而从长期来说,这是对中国\"强军梦\"决心的重大宣示。\"

嫦娥三号成功登月,直接带来的是在股市上已热炒数日的嫦娥概念股再次升天,中核科技公司明确表示供货嫦娥三号。据报道:嫦娥三号使用的核电池由中核集团研发,其为上市公司中核科技的大股东。

结语

福岛核事故之后,我国核电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刮起舆论旋涡,中核集团顺应民意取消江门核项目印证了核电信息公开透明机制的不健全,中广核新媒体创新的核电科普顺势而上,对症下药,积极开展社会公众沟通。

无数次的舆情事件之后说明,中国核电正站到了新的十字路口,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核电企业欲走出去,布局海外战略,获取所在国民众的认可和政府的信任势在必行。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