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蔚文风五百年 瑞昌多措并举打好“非遗”保护牌

02.02.2015  14:38

  费伦锋 江西日报记者 练 炼

  “我除了搞好创作,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下一代,努力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承下去。”近日,省级民间艺术家、瑞昌市夏畈镇文化站站长朱朴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除了省级“非遗”传承人外,朱朴光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镇上几所学校剪纸兴趣班的老师,每周都要往返于这几所学校,传授瑞昌剪纸技法。对朱朴光而言,他最为看重的就是剪纸教师这个称呼。朱朴光看重剪纸教师的身份,是瑞昌市多措并举打好“非遗”保护牌的一个缩影。

  产业助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瑞昌剪纸、竹编和采茶戏等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风格独特,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瑞昌市文化馆组织制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长期规划,不断加强政府在传承保护非遗领域的力度。同时,坚持走产业化发展新路,借助市场化手段,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组织实施精品创作,展现传统文化之美,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田园文化产业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经营剪纸作品的民营企业,汇聚剪纸老艺人10余名,年生产销售各类剪纸精品2000余幅。九江市政府还把瑞昌剪纸指定为九江旅游特色商品,大力支持瑞昌剪纸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瑞昌竹编工艺历史久远,在省级竹编“非遗”传承人田先敏的努力下,产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他制作的花钵花篮、飞禽走兽、礼品盒等100多种竹编工艺品已远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年产值超百万元。

  民间传承,不断适应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2014年6月25日,正值农历五月十八,瑞昌市范镇村民身着节日盛装,在集镇长河边放荷灯、跳龙舞、唱孝歌,追思已故亲人,倡导孝亲敬老,让流传百年的古老民俗重放异彩。

  范镇荷灯节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相传200多年前,由于连年战乱,局势动荡,当地村民被征往远方服役。几年后,服兵役的迟迟未归。为寄托对他们的思念,家乡亲人们便在他们出征的那一天(农历五月十八),亲手扎起了一盏盏荷灯,伴随龙舟下海,为远方的亲人送去祝愿,祈盼他们平安归来。后来,放荷灯的习俗也延续了下来,并逐渐形成如今的荷灯节。近年来,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村民自发组建协会,每年举办荷灯节,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民俗。

  加强培训,更好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

  近年来,瑞昌市依托“非遗”传习所、剪纸基地等阵地,常年免费开设剪纸培训班,启动剪纸艺术普及教育计划,培训后备人才。为了更好地推动瑞昌剪纸的传承和发扬,目前,由剪纸老艺人冯隆梅、冯亚兵父子编著的《瑞昌剪纸教程》一书成功出版发行,这标志着瑞昌剪纸在教学与传承上更加规范、科学。同时,开展剪纸展览培训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共组织“剪纸进校园”主题活动2次,赠送《瑞昌剪纸教程》200余本,培训学生1000多人次。组织剪纸传承人深入街道社区村组,为剪纸爱好者现场示范并讲解剪纸技巧,培养剪纸艺术传承人。积极开展交流展演活动,精心组织了40余幅剪纸精品参加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中国天津2014西岸剪纸艺术节,6幅作品获奖。

  瑞昌市通过组建展馆、编制教材、免费培训、产业带动等形式,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力度,全力打好“非遗”保护牌。此外,组织成立了全省首家县级“非遗”专题博物馆,收藏老艺人创作的“非遗”实物3000余件(幅)。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个(瑞昌剪纸、瑞昌竹编),省级“非遗”保护项目3个(采茶戏、秧号、荷灯节);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