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南京物价飞涨 使馆雇员工资按周发

24.12.2013  17:10

  原标题:“紫石英”号事件中的英国大使馆:雇员工资按周发

  核心提示:民国政府成立后,英国领事馆升级为公使馆,1936年又升级为大使馆。1946年8月,英国政府任命施谛文(Ralph Stevenson)为英国驻华大使。“当时,我们家就住在大使馆对面的双门楼,父亲上班很近。他在大使馆里的职务是总机服务,那时候的电话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打进打出要不停地拔线换线。”操阿姨回忆,“因为物价飞涨,为了保证雇员的生活,大使馆的工资变成了按周发放。到圣诞节的时候,还能拿到双份工资。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郑文静,原题:《“紫石英”号事件中的英国大使馆:雇员工资按周发》

  近日,家住樱驼花园的热心读者操阿姨给《发现周刊》打来了电话。操阿姨表示,8月20日《发现周刊》刊登的《南京谍报战》写得很真实很好看,也因此让她想起了另一件同样发生在1949年南京的大事件——“紫石英”号(也译作“紫水晶”号)事件。这场发生在解放军与英国皇家海军军舰之间的炮战,曾震惊了整个世界。当时,她的父亲操伯林,正好是英国大使馆里的一位工作人员。

  在英国大使馆当雇员 物价飞涨时工资按周发放

  “父亲是穷苦孩子出身,17岁那年,老家安徽怀宁发大水,他带着自己的小狗游到县政府,后来又坐船去了上海。”操阿姨告诉记者,父亲操伯林在上海做过杂役、学过中医,什么苦都吃过。由于勤劳好学,经常被外国人雇去干活,因此学了一口流利的外语。

  上世纪30年代,操伯林前往武汉的意大利大使馆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携妻女来到南京,进入英国大使馆工作。

  英国大使馆当时位于新疆路(今虎踞北路)上,是在南京修建最早的大使馆。1842年,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在下关静海寺内签订,之后,英国政府就选择在下关的长江岸边修建领事馆。民国政府成立后,英国领事馆升级为公使馆,1936年又升级为大使馆。1946年8月,英国政府任命施谛文(Ralph Stevenson)为英国驻华大使。

  “当时,我们家就住在大使馆对面的双门楼,父亲上班很近。他在大使馆里的职务是总机服务,那时候的电话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打进打出要不停地拔线换线。”操阿姨回忆,“因为物价飞涨,为了保证雇员的生活,大使馆的工资变成了按周发放。到圣诞节的时候,还能拿到双份工资。

  1949年4月20日晚上,操伯林带着异于平常的兴奋之情下班回到了家。虽然当时才七八岁大,但操阿姨清楚记得父亲对母亲说的话:“今天解放军炮击了英国人的军舰,真神气,英国人气得连腿肚子都要冒烟啦!

  渡江战役即将打响一艘英国军舰却突然出现

  解放军和英国军舰为什么会打起来?1949年4月21日的《申报》刊登了世界各大通讯社对此事的报道。

  其中,路透社南京二十日电是这样说的:“英国大使馆于今晨九时三十分宣布:大使馆已接获英炮舰‘紫水晶’号发来报告,谓该舰遭遇猛烈炮火射击,舰身搁浅,死伤甚重……英大使施谛文爵士,为英舰在长江被射击事,已令英驻天津总领事向北平中共当局提出抗议。

  众所周知,1949年4月20日是中共中央给国民党当局和谈签字的最后期限,第二天解放军大军就要渡江了。在这种紧要关头,在国共双方紧张对峙的长江,为什么会出现一艘英国的军舰?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陈谦平教授对记者讲述了此事的始末。原来,早在1948年11月的时候,英国驻华大使施谛文就向蒋介石政府提出:由于中国国内政局动荡,请求在首都南京停泊一艘皇家海军护卫舰或驱逐舰,以向英国侨民给予保护和精神支持。

  1949年3月,英国驱逐舰“伴侣”号抵达南京,为英国大使馆带来燃油、食品和其他物资。4月16日,英国远东舰队副总司令马登(Alexander Madden),决定派遣“紫石英”号前往南京替换“伴侣”号,并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了申请。18日,紫石英号动身,但其实直到19日午后,他们才接到国民党政府的航行许可,而此时,长江北岸的中共方面并不知道英国军舰即将到来的消息。

  鸣炮示警被置若罔闻解放军和英国军舰打起来了

  4月20日清晨,驻守在长江北岸口岸至三江营一线的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发现有一艘挂着花花绿绿旗帜的外国军舰,在茫茫白雾的掩护下,由东向西溯流航行。这艘军舰正是隶属于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的护卫驱逐舰——“紫石英”号。它满载排水量1430吨,舰上装有102毫米火炮6门,40毫米火炮6门,另外装有24管的深水炸弹发射器,舰上官兵共192人。

  “我炮兵误认为来的是美国军舰,遂向该舰鸣炮示警,但紫石英号置之不理,继续西驶。该舰对我军警告置若罔闻的态度激起了广大指战员的义愤,炮战开始,6名解放军战士受伤,‘紫石英’号中弹30余发,指挥台被击毁,导致搁浅。

  陈谦平表示,由于中共中央和总前委并不知悉也没有批准英国军舰在长江上的航行,这就很难保证人民解放军地方部队不把英舰的航行视为一种侵犯中国主权的挑衅行为。其实英舰并没有要协助国民党军队阻止解放军渡江的直接企图,但在大战前夕保持高度警惕的人民解放军在鸣炮示警无效的情况下开火,也是合乎情理的。正如后来英国政府和中共中央所共识的那样,这是一个偶发性的意外事件。

  但在当时,人民解放军的炮击无疑引起了英国方面的强烈反应。“伴侣”号得知消息,从南京出发前往增援,并与解放军交火,但由于受伤严重,最终放弃增援,开往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