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锋:让大型运动会场馆不再“撂荒”

06.05.2014  18:55

  近日,关于大型运动会场馆的“撂荒”问题被网友热议。引起此议题的源头,既有当前各地大型运动场馆的“落寞”,或许还有越南放弃2019年亚运会主办权的启发,小笔在此不做细揣。但大型运动会场馆的“撂荒”问题,却在“死磕”地方政府的投资政绩,还撩拨着亿万民众的神经,不是说了就能了的。

  大型运动会的主办,是一个国家和地方实力的展示和宣传,我们无法拒绝它带来的诱惑,或许在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理解各国和城市在挤破头,争相举办各种赛事的原因。但在场馆建设和利用上,似乎很多地方都无法摆脱“赔钱赚吆喝”的尴尬,这“赔本的生意”到底要做多久?似乎大家都没个底。

  其实,个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大型运动会的场馆都会被“撂荒”。是否被“撂荒”,关键还在于处理两个环节:

  第一就是选址“郊区至上”的通病。通常只有15天的大型运动会,地方政府都会不遗余力打造出一个“轰动效应”。基于此,很多地方政府为了避免诸如拆迁、交通等“不必要的麻烦”,会选择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场所建设赛会场馆。这样,既没有“扰民之嫌”,又没有“交通之堵”,甚至还有“辐射”郊区发展的政绩,可谓一举多得。但通常,这种规划思路一产生,就注定了这些场馆只能熬过15天的“寿命”,绝大部分场馆将会在没有人气,没有产业支撑的情况下“了此余生”。

  事实上,在场馆的后期利用上,实践甚至已经证明短期的“问题”并不是问题。相反,人多、拥堵的“短处”后来反而成了维护经营场馆建设的“长处”和“优势”,使得这些场馆才有了真正的生命力,得到市民的认可。

  其次是场馆的经营思路问题。在我们身边,并不是所有的大型运动会场馆都会“落荒”,九运会运动场馆则是其中一例。在做好前期选址规划的基础上,九运会场馆采用市场化思路,出让场馆30年的经营权,中标公司在九运会前就举办了大卫·科波菲尔的一场魔术表演,挣得盆满钵满。比赛后的场馆,他们又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保留50%以上的绿地面积,保留大面积自然山水与农田,建筑物控制在3层以下,建筑密度在30%以内,逐渐打造出集科技、体育、旅游等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区。这些思路,都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说到底,道理我们都懂,但一些顽疾还始终困扰着我们:届满的“政绩”、津津乐道形象工程……我们必须明白,投入和产出,也适用于政府!这不是“面子的问题”,而应该是责任问题!说到底,大型运动会场馆要摆脱“落荒”的命运,关键还要地方政府有所作为,不作为的政府,应该是失责的政府,就应该被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