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西海旅游产业:从"分治"到携手共赢

14.07.2014  09:04

    绝美的水光山色,构成一幅幅天然的山水画卷。在全省各地强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升级的浪潮中,庐山西海凭借着秀丽的景色和便利的交通,让人们对其在我省做强旅游业中发挥的作用寄予厚望。

    曾经,由于地跨武宁、永修两县,加上之后成立的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在庐山西海这块旅游宝地如何开发利用的问题上,三方一度陷入“各自为政、互不买账”的尴尬,导致景区发展陷入僵局,景区接待游客量长期徘徊不前。

    “像抓工业化城镇化那样抓旅游。”去年,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的“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使我省旅游产业发展步入加速转型的春天。省委书记强卫调研旅游产业发展时要求,下大力激发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爆发力,尽快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蓬勃奋进的发展优势。一系列指向明确的要求,吹响了旅游产业新一轮发展升级的号角。

    庐山西海的发展,坐不起,等不起,更斗不起!去年以来,三方达成“共同开发、利益共享”的共识,齐心协力搞基建、引项目、揽游客,景区旅游秩序全面好转。当年,景区接待游客达145万余人次,两年翻了一番。

     多年纷争,好山好水陷入市场不好的烦恼

    柘林湖,这个美丽的湖泊,生来便是个“宠儿”。特别是被开发成旅游景区以后,各地都希望自己是她的娘家。武宁人因为这块水域大部分面积在自家,当仁不让;永修人因为形成这块水域的大坝坐落在柘林镇上,毫不示弱;2006年,为依托旁边的庐山擦亮景区招牌,庐山西海风景区自觉名正言顺。

    多年以前,武宁、永修两县对庐山西海景区的开发利用便已经开始,但两县对景区的管理一直处于“零敲碎打”式的粗放阶段。因为规划不统一、开发层次低、管理较混乱,景区年接待游客量不到50万人次。两县招揽游客的竞争,一直在明里暗里进行着。2006年,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成立,让景区的开发管理之争更加白热化。三方各出手段,明争暗斗,心里打的都是自家的“小算盘”,陷入“内斗”烦恼的景区年接待游客量长期徘徊在70万人次水平。

    3年前上任的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党委书记李甫勇依旧记得当年到任时的窘境:虽然已经设立5年,可偌大一个靠水起家的国家级景区,连一个像样的码头都没有。尽管拥有景区的规划权,但管委会在开展工作时处处受掣:想干项目,拿不下征地;想建基础设施,没有资金。一个华天国际休闲欢乐世界项目,签约3年,却因为拿不到地只能干着急。另外一个项目,连剪彩时间都定好了,却因为征地出现状况不得不搁浅。

    因为怕管委会“吃掉”巾口乡和柘林镇,武宁、永修两县不少干部向上级反映,希望撤掉管委会,回到“两县共治”的局面。有的干部甚至说,只要管委会不参与景区旅游竞争,保留也没关系,县里可以每年拿出几百万元,“养着”管委会百来号人。对待管委会的项目,有的县给乡镇和村委会干部打招呼:“县里不发话,不要跟管委会的人打交道。”周边群众感叹道:“由于多方长期的纷争,导致庐山西海这一湖清水、一片青山的美景不能在旅游市场上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多方受益,参与旅游开发热情被极大释放

    突破行政区划的“实线”,只设经济区划的“虚线”,并在“虚线”里面界定各属地的管理权限和利益分成,充分调动各方参与景区开发热情、实现旅游资源要素有效整合,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升级。

    遵循这一原则,九江市政府牵头,成立了市庐山西海保护与开发工作委员会。按照“规划统领、区划不变、统一经营、公司运作、完善管理、利益共享、强化协调”的改革思路,建立起“1+2”公司化的运作机制,即组建一家水上旅游经营公司——西海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由管委会、武宁县、永修县分别按36∶35∶29持股,管委会书记兼任董事长、主任兼任总经理,两个县分别由一名副县级领导担任董事,市国资委选派一名监事会主席。同时,成立两家岸上开发公司——江西庐山西海武宁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江西庐山西海永修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武宁县政府、永修县政府分别以巾口乡、柘林镇岸上土地资源、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及其使用权入股,占49%的股份;市政府和管委会出资控股,占51%的股份。

    让各方都能受益,是这场改革的核心所在。按照协议,这几家公司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公司成立后前5年的收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发投资和公司发展壮大等;5年后的收益,由管委会分别与项目所在县按比例分成。

    有了健全的利益共享机制,原先影响投资的“内部问题”基本消除。签约3年不得开工的项目,半年之内便顺利完成征地拆迁。同时,管委会与两县开展大协作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凡是新上马的旅游项目,都必须签订三方协议,这让“项目共推、难题共解、成果共享”的发展合力逐渐形成。对管委会原先看中、欲重点打造成旅游码头的永修县司马村和武宁县巾口镇,两县在土地出让、拆迁安置工作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另一方面,管委会也鼓励当地居民投身旅游产业,在两大码头建设餐饮、休闲、购物、演艺街等项目。

     多极推动,景区发展面貌日新月异

    7月7日,记者来到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位于庐山西海南面的司马旅游码头,看到的是络绎不绝的游人和穿梭在湖面上的10余艘大型游船。“今年‘五一’黄金周,景区三天共接待游客4.3万人次,平均每天1.4万人次,各项数据创历史新高。照这个势头,我们很有信心完成全年旅游总人次突破150万、其中游湖上岛人数突破25万的目标。”李甫勇对记者说。

    随着去年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功获批,如今,庐山西海的旅游资源得到极大丰富,人气有了较大提升,这得益于管委会与武宁、永修两县的“携手推动”:总投资1.5亿元的西海渔村和总投资5000万元的西海水世界两个项目正式对外开放,庐山西海湖岛旅游实现新突破。此外,还有12个旅游项目规划已获得省住建厅批复,这些都为景区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也让游客的旅程更加便捷。庐山西海旅游高速公路以及管委会筹资建成的易家河大桥、云居山上山公路等,构建了景区基本的交通路网。同时,作为游客主要疏散地的司马、巾口一南一北两大旅游镇建设已初具雏形。

    这些变化,还远远不是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升级的终极目标。按照规划,庐山西海景区还将对3至4个岛屿进行改造升级,并开发2至3个新岛屿,同时,购建几艘集吃、住、游、玩为一体的大型游船,逐渐形成空中看西海、水上游西海、水下探西海的立体游览模式。

    这些今后一两年内的规划,需要靠雄厚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对这一点,李甫勇表示“靠运作、有信心”。随着对原先取得湖面经营权公司的股权进行全部收购,政府已经获得了湖区湖岛经营主导权。坐拥自建码头的有偿使用权、水上旅游经营权、岛屿适度开发权和旅游船舶使用权。如今,管委会已将这“四权”无形资产作价2亿元以上,与多家实力雄厚的大财团、大企业的项目合作正在洽谈之中。

     记者手记

    庐山西海景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正视原先各方存在的利益纠纷,通过“划区合作”的办法,在不变行政区划和行政关系的基础上,让景区管委会与属地县在各自利益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各司其职,取得了携手谋开发的共赢局面。解读其发展升级的原因,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好了三种关系。

    首先是“行政划分”与“经济融合”的关系。行政区划是有界的,经济发展是无界的。严格的行政划分,容易成为合作的藩篱和发展的障碍。要实现跨区域的协调发展,就必须打破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诸侯经济”,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

    其次是“单方推进”与“多极支撑”的关系。简单地调整行政区划,把多方资源集中到一起,容易形成一头热、多头冷的现象,不仅工作难度大,而且优质资源很难得到充分开发。换个思路,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让各方共同参加跨区域建设、共同做大“经济蛋糕”、共同享受发展成果,不失为最佳的选择。

    最后是“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的关系。在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过程中,尤其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注重以市场为主导,坚持“小政府、大市场”,让政府指挥调度,让企业冲锋陷阵,让市场无形之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来源:江西日报 邓 波 记者 张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