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库尔勒改善流动人口管理 曾有人1天被查14次

29.11.2014  13:53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频繁地跨地域就业、谋生。这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各级政府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38.6万!这是今年截至10月底,新疆库尔勒市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总数。与56.8万常住人口相比,这个数字不容小觑。

  浩浩荡荡的“流动大军”,在推动城市发展提速同时,也使社会管理“压力山大”。

  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库尔勒市作为新疆南北疆的“分水岭”,在这方面进行的尝试具有标本意义。

  一枚小圆标管住了几十万流动人口,你信不?

  泥瓦工阿不来提信了。他2012年从新疆和田来到库尔勒市,每天奔波于各个建筑工地干活。“麻烦”由此而来,每到一处,民警便会前去查验,最“夸张”的一天,他被不同辖区的民警查验了14次。现在简单多了,只要他拿出居住证,民警看到上面贴的标识便会放行。

  团结路街道若荷澜社区警务室民警艾孜买提江也信了。以前,他一下社区就头大,“到处都是人,我也搞不清楚查过谁、没查过谁。查得多了,人家嫌烦,不查,我心里又没底。”如今,他只查没有贴标的,大家都省事,工作做得又快又好。

  若荷澜社区位于库尔勒市老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近3000名流动人口在此落脚,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最大的流动人口连片居住区域。2013年,库尔勒市有关部门对该社区组织了多次清查,逾八成群众被反复查验4次以上,但仍存在底数不清问题。

  一方面是查了又查,一方面是边查边漏,如何破解“摸不清、控不住”的顽症?今年1月,库尔勒市公安局在新疆首推流动人口“贴标”管理制度。

  该标识呈圆形,直径1厘米,白色,上面写有库尔勒市各派出所的第一个字,如“团1”就是团结路派出所1号辖区。其为易碎标,贴上后一撕就坏,杜绝了人为更换使用。半年更换一次。

  流动人口管理的核心是掌握动态。“贴标”遵循“住哪儿贴哪儿”原则,租住房屋3日以上的流动人口,经所在社区警务室民警核查,不属于涉法涉案人员的予以贴标,标识贴在居住证上(未办理居住证的季节工,贴在有照片的有效身份证件上)。跨区域居住3日以上,须更换为居住地标识。

  这样一来,民警在开展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既避免了重复劳动,又可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

  效果立竿见影。以若荷澜社区为例,今年截至10月,该社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登记率达100%,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56%,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52%,社会治安环境明显改善,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距库尔勒市区1.5公里的英下乡,以“两多”而闻名:流动人口多——5万余人,出租房屋多——1万余间。该乡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多管齐下,打出“组合拳”。

  8月的一天,该乡其兰巴格社区警务室收到居民送来的一个钱包,说是在38号楼附近捡的。民警随后通过广播寻找失主,结果来了两名妇女,都说钱包是自己的,但均记不清里面有多少钱。有图有真相!民警调出38号楼的视频监控资料,假失主当场露了馅。

  其兰巴格社区占地约30万平方米,有57栋住宅楼、2700多户居民,其中外来户占15%。为了管好这个“巨无霸”,该社区布下“天网”,在路口、楼顶、商业网点等处安装了132个高清摄像头,警务室民警通过24小时视频巡控,及时、准确掌握辖区内的“风吹草动”。

  该社区还实行“警电、警水联动”机制,为所有住户统一安装智能刷卡式电表和水表,住户到社区警务室登记详细居住信息、居住人员情况、房屋使用情况后,才能到物业公司缴费购水、用电。房东与租客,治安管理与日常生活,就这样紧紧“绑定”。

  友好社区与其兰巴格社区相邻,辖区内大多为自建平房,大院套小院,巷道纵横交错,犹如迷宫。几乎每家都有房屋出租,少则三四间,多则一二十间。该社区实行“一户一档”,除相关人员信息外,还附有房屋布局照片,为服务管理提供了具体、直观的第一手资料。

  村(社区)综治工作站+警务室民警+协警+流管办+计划生育工作站,英下乡通过“五位一体”工作机制,明确任务,承包到人。责任人每日入户10家以上,每周对整个责任区走访一次。乡里进行倒查,对入户率达95%以上的奖500元,80%以下的扣500元。

  服务管理到位,教育也得跟上。该乡今年投入15万元,在流动人口较多的村(社区)安装了318个小喇叭,每天分时段播放,宣传法律法规,提醒防火防盗,最近正在热播《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区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关键要做到‘服管’和‘会管’相结合。对流动人口而言,‘服管’是一种认同和接受;对管理机构而言,‘会管’是一种服务质量和管理能力。”库尔勒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张玉忠表示:“我们还要不断创新,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靠服务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让群众自觉接受管理、主动配合管理、积极参与管理,锻造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本报记者潘从武

  □本报通讯员刘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