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避免“冷暴力”加深民族隔阂

26.03.2014  15:53

不久前发生的乌鲁木齐持械袭警案,以及湖南长沙街头砍杀事件,国内媒体在报道犯罪嫌疑人时都有意识地没有强调其民族身份。这表明我们的媒体工作在变得成熟。

每次涉疆暴恐事件发生后,维吾尔族民众也都是直接的受害者。新疆百姓出新疆,需要经过更严格的安检,需要特殊个人信息上报,在打车、入住宾馆等方面都面临一些麻烦。我们知道这样做也很无奈,保障社会安全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民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但现实生活的种种遭遇,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心情,可能会造成汉维之间的隔阂。

制造汉维对立是暴恐分子的一大图谋。我们不能让他们得逞,不能让极少数人的阴暗心理成为汉维关系的毒药。暴恐分子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敌人,维吾尔族民众需要积极主动支持政府的反恐,汉族民众也应对维吾尔族民众的感受更多理解,尤其避免生活中给他们一种“冷暴力”。

说“冷暴力”可能有点重,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不断遭遇怀疑和敌对的眼光,在网上不断看到侮辱性的人身攻击和挑拨性的言论,不论谁都很难始终坦然处之。一些人把对恐暴分子的仇恨转嫁到新疆籍群众身上,“冷暴力”的威力恰恰是在这种不经意间显现出它的刀锋。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3月14日的讲话让不少维吾尔族群众深为感动,他指出,昆明“3·01”事件以后,有些地方把矛头对准了普通的维吾尔族群众,限制维吾尔族群众的人身自由,检查住所证件,甚至驱赶相关人员。这些都是违反政策的非常愚蠢的做法,正中了暴恐分子的下怀。这种简单化、粗暴化的做法,离间了民族关系,严重影响了民族团结,给暴恐分子可乘之机。俞正声的讲话说明,恐怖袭击以后的“冷暴力”,其危害不可小觑。

后来云南大理警方对要求维吾尔族生意人阿某限期离开表示歉意,阿某继续正常生活。长沙砍人事件中警方对相关5名关系人及时解释还了他们清白。《环球时报》近日召开在京维吾尔族人士座谈会并发表特别报道,反响很好,令很多人反思自己的日常表现。这是媒体主动去消除隔阂、真诚沟通的努力。这些都是破冰“冷暴力”的良好开端。

破冰暴恐事件中的“冷暴力”,媒体在报道时要注意少贴标签,多传播正能量。在这个基本要求上,专业素质、坚守正义的媒体人责无旁贷。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还要一直生活在一起,现在相互之间出现了一些裂痕,我们需要用善意和包容去弥补它,而不是用恶意和怀疑去浇灌。▲(作者是民族文化宫信息中心副编审)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