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师傅深陷舆论漩涡 乳业洗牌加速加剧乳企舆情风险

12.08.2015  12:27

8月2日至8月9日期间,食品安全问题凸显,康师傅“馊水油”事件再起波澜,保健酒被曝添加“伟哥”成分引发民众对整个保健食品行业的质疑。乳制品行业的抽检问题以及将推配方审核新政策也获得较大关注。

台湾导游呼吁抵制康师傅 康师傅提请司法介入调查”事件成为食品行业舆情热度最高问题,受康师傅母公司在台湾公信力极低,内地整体食品安全环境不受认可等因素影响,民众在康师傅的多次有力证据回应下,依然选择不相信和表示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康师傅深陷“塔西陀陷阱”。保健酒的“伟哥门”事件则引发了公众对酒企违法成本低,监管不力和保健品虚假宣传的不满,而涉事企业在澄清公告中“转移视线”的行为更是遭到了媒体的批评。乳制品行业,继上周的“奶粉”代购话题,“42批次婴幼儿乳粉抽检不合格”话题再次让奶粉行业处于高舆情热度状态,“食药局将推出婴儿奶粉配方审核新政”也引发媒体猜测和解读。消费者向今麦郎索赔450万被刑拘,则引起消费者对今麦郎的强烈不满,企业形象遭到严重损害。

【食品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1.台湾导游呼吁抵制康师傅 康师傅多次回应深陷“塔西陀陷阱

近日,一条台湾女导游呼吁内地游客抵制康师傅母公司顶新国际集团的视频微博和朋友圈疯传,该导游称“康师傅在大陆使用的 馊水油 数量是台湾的56倍”。部分网络大V进行了转发和评论,使得事件热度急剧上升,引起了民众的广泛讨论。

面对舆论质疑,8月2日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发表紧急声明,称该名导游恶意中伤,并就此事已向所在地区警方报案,提请司法介入调查。评论类报道多对康师傅的初期声明和报警行为进行了评价,认为康师傅的自我声明难以自证清白,需要监管部门的介入。在初期声明未获大范围认可的情况下,康师傅又于8月7日公开油脂说明,证明康师傅在中国内地生产所使用的油品安全无虞,再加上各地媒体通过调查采访,证实监管部门在抽检中未发现康师傅使用馊水油。至此,康师傅馊水油事件的舆情热度有所衰退。然而,这个视频的传播,让康师傅的市值在短短两天内缩水30亿港币,部分媒体开始反思网络谣言对企业发展以及食品安全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触及舆论敏感点,食品安全问题和康师傅的日资背景被借势热炒。一则视频引起了刷屏级的传播,即使康师傅进行了辟谣,拿出国家质检总局等曾发布的澄清说明,甚至出具了三年来油脂使用报告,对康师傅表示“不相信”和“抵制”的言论依然充斥网络。事情之所以能够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度,一方面是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敏感度,任何涉及食品安全的问题都会迅速吸引舆论关注。另一方面则是日资背景再被热炒,长久以来,康师傅日资背景饱受争议,部分网民借助公众的民族情绪,不断强调抵制日货。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食品安全和日资背景被不断放大,使得民众对康师傅产生了极大的抵制情绪。

食品安全问题陷入“塔西陀效应”的尴尬境地。一方是缺少证据的控诉,一方是有各类检测报告和油脂使用说明的辟谣和声明,网民则更多的选择相信对康师傅的指控,对于康师傅的声明表示“即使未引进越南的馊水油,也不能证明未使用劣质油”,对于各地监管部门证明康师傅抽检结果合格表示“存在官商勾结的嫌疑”,显然“不相信”已经扎根在众多民众心中。因为康师傅的母公司顶新集团曾在台湾造成过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缺少信誉的印象存于公众心中,再加上内地食品安全形势整体没有得到达到公众满意度,使得企业和监管部门的任何回应举动都陷入了“塔西陀效应”,难获认可。

康师傅的应对毁誉参半,消除负面印象还需长期努力。康师傅在舆情危机应对中,反应迅速,第一时间就发布了声明,而声明同时引发了媒体的争议。有媒体评价康师傅的声明饱含火药味,对批评者疾言厉色,并不能为挽回“康师傅”的品牌声誉起到多少作用。但也有媒体认为,康师傅采取不退让、不妥协的态度,坚决通过法律手段捍卫企业的声誉和权益应该值得肯定。此后,康师傅出具油脂使用报告,康师傅多个生产基地所在地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证实康师傅品牌相关方便面产品在检查中未发现问题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舆论压力。整体而言,康师傅表现出积极应对的成熟危机公关意识,但如果选择出具各类证明,以及第三方机构检测证实产品安全性之后,再表示“报警”等追责行为,就可以尽量避免其强硬的举措被解读为“打击举报人”,从而避免激起网民不满情绪。而对于康师傅来说,此次事件引发的负面影响不仅是短时间内市场销售的巨大冲击,更是对企业长期建立的品牌形象和商业信誉造成严重伤害,要想消除负面影响,则需要企业长期的努力,用过硬的产品质量重塑自身信誉和公信力。

2.保健酒被曝添加“伟哥”成分 保健品行业乱象获关注

7月31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通告称,51家企业因在69种保健酒、配制酒中违法添加西地那非(俗称“伟哥”的药品成分)等化学物质,并在产品名称、标识、标签上明示或暗示壮阳、性保健等功能,现已被要求立即停产并召回全部在售产品。另外,涉嫌违法添加的椰岛鹿龟酒等35种产品正在调查中。

事件引起舆论哗然,媒体纷纷报道相关消息,并通过采访业内专家,了解保健酒行业的现状以及添加“伟哥”的问题,而相关涉事企业特别是国内保健酒行业龙头企业海南椰岛,被媒体所重点关注,其回应也获得关注。同时,添加产业链渗透白酒行业的猜测开始出现,网民对保健酒和白酒违规添加化学物品表示了强烈的担忧。

初期,媒体以消息通报为主,如新华食品的报道《食药监总局公布69种“伟哥”保健酒 椰岛鹿龟酒列涉嫌者名单》对具体的涉事企业进行了通报,并提醒消费者不要购买和饮用通告公布的相关产品。随后,地方媒体开始更多的关注所在地保健酒是否出现问题,《保健酒里竟添“伟哥” 黑龙江省3家企业被叫停》、《杜绝添加“伟哥” 海口抽检保健酒》等报道大范围出现。此外,针对重点涉事企业的报道《保健酒企业海南椰岛澄清公告被指“澄而不清”》,采访业内专家讲述添加物危害的报道《69种保健酒含“伟哥”等西药成分 专家述危害》,关注食药监局行动的报道《食药监总局开展保健酒、配制酒违法添加行为专项检查》都随之出现,舆论关注度整体处于较高态势。8月8日,《中国经营报》的报道《保健酒“伟哥”门调查:添加产业链或渗透白酒行业》将保健酒“伟哥”的问题引入到对白酒行业添加物的讨论中。

评论类报道主要集中于保健酒的监管问题,以及保健酒行业发展状况方面。例如,中国食品报指出,保健酒患有标准体系缺失症、生产营销无序症、自律意识淡漠症、广告宣传失实症。此次食药监局的通告犹如猛击一掌,警示保健酒在行业发展上、企业经营上、产品打造上、品牌建设上要保持清醒头脑,摒弃追名逐利的短期行为,以诚心、善行打造百年企业百年品牌。

保健酒添加“伟哥”成分显现保健品行业乱象,舆论质疑之声渐大,消费者信心显现动摇之象。食药监局称,51家企业在生产69种保健酒时,违法添加了“伟哥”,据媒体报道,截至2014年,全国所有生产保健酒的正规企业共有100家。51家企业涉及其中令舆论咋舌,业内专家分析指出,保健酒只是冰山一角,在整个保健食品行业,非法添加药物的现象也很普遍,从而引发了舆论对整个保健品行业的关注,其中,监管部门兼顾不力、厂家违法成本过低,消费者对保健品认识不足、保健品虚假宣传问题严重等成为舆论质疑主要问题。此次保健酒出现的“伟哥门”事件不仅仅是影响到了保健酒产业的发展,同时对整个保健食品行业也带来了巨大的警示作用。换言之,本次事件的发酵,或促使消费者对国产保健食品行业的信心产生动摇,在此背景之下,单一企业的危机公关固然要紧,更重要的则是重塑消费者对全行业的信心。

涉事企业应对不力,龙头企业海南椰岛澄清公告被指“澄而不清”。保健酒添加“伟哥”成分涉及众多企业,其中知名企业海南椰岛成为舆论重点关注对象,针对食药总局公告及媒体报道,海南椰岛8月2日发布《澄清公告》进行了五点声明,其中指出“检测样品标识为公司产品,但是否为正品,公司将配合相关部门对该事件进行彻查”,引发了舆论对其“澄而不清”的质疑。南椰岛把公告重点放在了是否正品上,跟人带来转移视线,推脱责任的嫌疑。在舆情危机应对中,正如媒体采访业内人士说指出的,“发生此类危机事件后,海南椰岛首先应全面认真排查其生产的所有系列产品,在权威检测部门正式检测结果出来之前不应匆忙发布所谓的澄清公告撇清责任或转移视线。

3.奶粉现抽检不合格和将推配方审核新政策推升乳企舆情热度

奶粉行业,近期一直保持较高舆情热度。继上周的“奶粉”代购话题,本周“42批次婴幼儿乳粉抽检不合格”、“食药局将推出婴儿奶粉配方审核新政”话题继续维持着奶粉行业的舆情热度。

8月4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了一份有关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抽检报告:抽检国产样品465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42批次;抽检进口样品121批次,未检出不合格样品。媒体注意到这是年内第三次针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专项监督抽检,前两次专项抽检主要侧重食品安全,此次抽检则拓展到了产品生产规范,更具体、更严格。乳企专家分析指出,此次出问题原因在两方面,一是配料方面把握不准,二是计量单位校验不准。小企业抽检不断出问题,主要是因为缺资金,在工艺改造、设备更新换代上比大企业困难,但越是管理和质控出现问题,政府越会加强检测,未来很多屡错屡改的企业可能被淘汰出局。网民对奶粉质量安全表示担忧的同时,对监管部门不断加大国内奶粉市场的抽检力度表示了肯定,希望通过监管的加强实现乳企的优胜劣汰,从而保障奶粉安全。整体而言,中小乳企的舆情风险加大,积极整改,保证产品质量才可能让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媒体还重点关注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0月份将推出一项管控婴儿奶粉配方审核的新政策。媒体纷纷解读该政策将影响重大,“将致使婴儿奶粉行业‘大洗牌’”,“是政策大地震,或导致上千家品牌消失”。媒体猜测新政策将通过限制80多家奶粉加工厂所拥有的婴儿奶粉配方数量的方式来间接控制奶粉品牌数量,食药局有可能规定每家工厂最多有5个婴儿奶粉配方通过审核,甚至更少。

业内人士纷纷解析该政策对乳企的影响。有分析人士指出,新政策将迎来大洗牌,依赖众多区域性婴儿奶粉品牌获取利润的厂商将受到最大冲击。而对大型奶粉厂商来说,短期会产生利空的影响,但长期来看是利好的,因为大量婴儿奶粉区域市场出现空白,大型奶粉厂商就会成为填补这些市场空白的最有力的市场主体。这一政策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内婴儿奶粉行业进一步集中化,国内厂商将会通过并购、出售等形式进行重组,优胜劣汰,形成几家大型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集团独大的局面。

新政策将会加速行业的洗牌和品牌的集中,对于奶粉生产厂商、奶粉品牌和渠道商来说,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提前布局和规划才能抢占先机。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多的是期待,对奶粉配方审核的减少,可以减小国家监管部门对奶粉产环节和产品质量的管控难度,从而保障奶粉产品的质量安全。

4.消费者向今麦郎索赔450万被刑拘 引发维权还是敲诈勒索争议

近日,一起发生在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敲诈勒索案”引发舆论广泛关注。黑龙江绥化市男子李海峰购买今麦郎方便面,食用时发现醋包内有“异物”,且是过期食品,随后向今麦郎公司索赔450万,今麦郎只愿“奖励性”赔偿7箱方便面和电话费,后今麦郎向警方报案,李海峰被公安局以涉嫌敲诈勒索罪为由立案侦查,被刑拘。由此,围绕李海峰究竟是合法维权还是敲诈勒索,成为了争议焦点。

媒体报道指出,方便面是否有问题?李海峰为何索赔高达450万?今麦郎公司为何报案?是事件的几个关键点,并对此进行了梳理。媒体同时关注了中外的“天价索赔”案例,2006年,消费者黄静因电脑问题提出500万美元“惩罚性”赔偿的类似维权被认定不是敲诈勒索,而国外一些天价赔偿诉求也曾获得法院支持。

舆论围绕李海峰被刑拘一事展开讨论。《人民法院报》评论认为,基于合法权益被侵犯的“天价索赔”不等于敲诈勒索。对于弱势群体消费者的“天价索赔”,商家完全可以拒绝,也可以协商解决。至于消费者声称举报、控告、曝光的行为,既是一种监督行为,也是一种维权手段。“过度维权”行为也有民事法律规制,无需刑法伺候。网民对李海峰的“天价索赔”维权也多持支持态度,部分网民认为“天价索赔”才能让商家吸取教训,增加他们的违法成本,还有网民指出,“天价索赔”也是吸引舆论关注的形式,有助于食品安全问题获得重视,今麦郎认为索赔不合理可以拒赔,报案刑拘是在伤害社会正义的表达。

今麦郎在“天价赔偿”事件中,明显处于舆论劣势地位,企业信誉遭受严重损害。自身产品经过第三方检测后,证明有质量问题,却在与消费者协商索赔金额的过程中,报案称消费者敲诈勒索,在本不占理的情况下加剧了舆论对今麦郎的质疑。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今麦郎在危机舆情应对过程中的不成熟和不理性,食品安全问题是舆论高度关注的话题,消费者的投诉和维权,理应获得企业的积极妥善处理,产品出现问题,今麦郎本应用最大的诚意向消费者道歉,通过沟通协调作出及时的补救措施。即使是沟通不畅,面对“天价赔偿”,也可以走诉讼程序,采取报警的方式反而加剧矛盾,同时引发了消费者的反感和对抗情绪,让企业的信誉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