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风暴正在倒逼餐饮服务业正本清源

06.01.2014  15:34

        新年过后,中国民间最为重视的春节便要来临。新春佳节期间,历来也是民众消费的一个高潮,特别是餐饮服务业,更是将这个节日作为其大把捞金的最好时机。但是,目前离春节已不足一月,一些大城市的高档餐饮业却一片愁云惨雾,他们的节日订单远远未达到心理预期。不仅如此,节日礼品市场也陷入了冷清之中,以前过年时街头频见的挂历,在今年已经很难觅到踪影。

        这种情景已是第二次出现。一年前,各大城市的高档酒店同样出现了营业利润急剧下降的情景,最严重的相比上一年下滑了六七成。“旺季不旺”成了餐饮服务业,尤其是高档酒店一个迈不过去的坎。

        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不难理解。2012年10月中共十八大召开以后,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首先抓的大事便是大力推进党政领导机关的廉政建设,并且为此制定了“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严格禁止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节庆期间动用公款到高档酒店消费。令行禁止之下,高档酒店的公款消费成为万众侧目的对象,受到了有力的遏止。一年来,中央在执行“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方面丝毫没有放松力度,去年7月至12月期间,中央及相关部委先后下发9项规定、条例,具体指向楼堂馆所、晚会、“两节”、会议、贺卡、烟花爆竹、丧葬、私人会所等,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仅以零星的公开报道估算,自2012年中央公布“八项规定”的一年来,全国减少政府性开支已经达到数千亿元规模,在财政收入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去年10月公布的政府存款余额创纪录地达到41163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几乎一倍。

        一年减少政府性开支数千亿元、政府存款余额成倍增长,面对这个数字,民众的感情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中央刮起的廉政风暴,效果如此明显,而在往年,这些由作为纳税人的民众提供的财富却在官员们的觥筹交错之间恣意地消耗。当越来越炽热的公款消费侵入餐桌,节庆已经成为一些政府机关挥霍公款的一个重要通道,一些国有企业更是将自己混同于民营企业,在高档酒店一掷千金。

        这种泛滥的公款消费产生的一个旁逸效应是,它使我国很多城市的餐饮业出现了畸形发展,高档餐饮风生水起,甚至围绕着公款消费,出现了面向公务员的特殊消费行业。现在,在中央的严格禁令之下,这种高档餐饮很快被打回原形,这对于端正党风政风,自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这股经久不息的廉政风暴对于餐饮服务业的正本清源,其积极作用也正在日益清晰地显示出来。

        在一个正常的市场里,餐饮服务主要应面向人们的日常饮食消费,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当然,餐饮业不排斥一部分人的奢侈消费,它以满足人际交流为主,果腹需要反而退居次要位置,但是这种活动相对于大众的日常消费,它只能是小众的,其服务对象也是有限的,因此餐饮业商家只能把主要的商业营销投入到大众消费。然而,我国庞大的公款消费却使这个基本的市场原理出现了高度扭曲,推动高档消费发展迅速,甚至成为一些酒店的主流,高档酒店的市场竞争也主要围绕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的公款消费、集团消费来展开。餐饮业市场以牺牲党风、政风、社会风气为代价,长期处于畸形发展之中,以至形成了这样一种奇特的市场景观:一方面普通民众收入增加有限不得不节衣缩食,中低档餐饮市场比较萧条,另一方面在公款消费的支撑下,高档消费红红火火,给人一种市场繁荣的假象。

        餐饮业是第三产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发展对于拉动经济增长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用公款消费支撑起来的高档餐饮,不仅对党风政风起到的是一种败坏作用,而且对于经济增长也是无意义的,它虽然可以堆砌一些GDP数据,甚至可以增加高档酒店给国家的税收,但却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消耗。对于由公款消费营造出来的奢靡之风,民众早就十分痛恨。党中央顺应民心,以严格的政令推进廉政建设,它不是刮一阵风就了事,而是将通过制度化的努力改变弥漫于官场的吃喝风和铺张浪费的习气。餐饮业商家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再把业务发展的重点倾注在公款消费上,而是应该转移到普通民众的日常饮食消费上,以价廉物美的产品来吸引消费者。在这方面,谁转型快,谁就可以占据市场的主动权。周俊生(上海 学者)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