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奶奶咸鸭蛋互联网“跑火” 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10.09.2016  11:06

廖奶奶腌制的咸鸭蛋

人民网瑞金9月9日电(时雨)中秋佳节马上就要来临,位于江西瑞金市壬田镇凤岗村的廖秀英家里异常忙碌,家人和雇佣的工人正忙着清洗、擦拭、包装一枚枚咸鸭蛋,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很多人都等着咸鸭蛋过中秋呢!”一名工人边忙碌边说道。

说起廖奶奶家的咸鸭蛋,凤岗村的村民无不啧啧称赞,不仅好吃,在互联网的大潮中,更是成为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金蛋”。

今年86岁的廖秀英祖籍广东,在日本侵华时期,她被参加革命的父母送到江西瑞金避难。父母为国捐躯后,她便扎根在这片红色土地。为了生计,从16岁开始,廖秀英便开始腌制、售卖咸鸭蛋,多年来逐渐练就了腌蛋的好手艺。“我奶奶腌制的咸鸭蛋蛋黄流油,蛋白不咸,十里八村的人都喜欢吃。”廖秀英的孙媳妇曾玉英说,廖秀英腌制鸭蛋是传统的手艺:黄泥水、草木灰、白酒,放置三四十天后,咸鸭蛋就可以出缸了。

2015年,电商春风吹进这个小山村。廖奶奶咸鸭蛋当年4月份在电商平台销售,12月正式注册成立廖奶奶咸鸭蛋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40万元。合作社采取“电商+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按照“统一品牌、统一品种、统一方法、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六统一原则,由合作社无偿向社员和贫困户提供鸭苗,农户按照要求饲养、产蛋,合作社再定价回收,并制成咸鸭蛋,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构建了“前店后村”的村镇化产业发展模式。在廖奶奶咸鸭蛋品牌效应带领下,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全镇目前共卖出咸鸭蛋200万个,月纯利润18万元。

2015年,瑞金市积极推行电子商务进农村战略,各类电商服务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农村。当时“农村e邮”到凤岗村寻找试点,经过考察后,很快便决定合作,帮助廖奶奶的网店发展壮大起来。现在平均每天都能卖1000多只咸鸭蛋,除了销售的增长,利润也在翻倍,原来传统销售渠道1元多一个的廖奶奶咸鸭蛋,现成为全国知名的绿色品牌后,一个可以卖到4元钱。

自己富不算富,要带动村民一同脱贫致富才算富!”2015年12月廖奶奶咸鸭蛋成立了合作社,吸收贫困户社员,抱团致富,贫困户社员由开始的23户发展到现在的32户,帮助贫困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同时通过提供劳务就业,帮助村民增加收入。

合作社的日销售量高峰时达到4000多个,产值1.6万元/天,咸鸭蛋供不应求。为此,合作社投资20余万元,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使日出蛋量提升一倍。

由于土鸭蛋货源有限,加上腌制周期长,廖奶奶咸鸭蛋时常出现断货脱销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出台了关于扶持蛋鸭产业发展的意见,引导全镇的贫困户参与蛋鸭养殖,一方面解决土鸭蛋货源问题,另一方面帮助贫困户拓宽致富路子。在政府及邮政的支持下,免费为廖奶奶合作社贫困户社员发放鸭苗3000羽,对全镇贫困户养殖蛋鸭的,政府给予鸭苗2元/只的补助。

通过“电商+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廖奶奶咸鸭蛋不但推动了产业发展,而且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使原本沉寂的农村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