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理纯 从董事长到“锹王”的绿色升华

19.12.2014  17:11

  入冬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有一种特有的孤寂与荒凉。凛冽的北风,刮过连绵的沙丘和枯草斑驳的草场,刮过近处成片齐腰高的樟子松林,刮过苗圃的防风帐,扑打在廖理纯发亮的脸上。

  站在沙丘上,黄色的毡帽下,黑红的脸膛和质朴的笑容,使这个49岁的汉子看起来像一名当地的牧民。

  “这离北京直线距离180公里,是入京强冷空气的必经之地。早晨浑善达克沙地刮起沙尘暴,中午沙尘就能到北京。”他蹲下身去,拍了拍沙地:“别看这里像沙漠,开春挖下去,低洼处20厘米就能见水,从4月到11月,种树、管护,能干7个多月的活。

  从中关村的成功企业家,到育林治沙生态修复专家,廖理纯(见图,资料图片)的人生在这里来了一个大转折。

  又一阵狂风,贴地卷来,吹得人几乎站不住。“我们第一次来,就是在这样的大风里,挖了第一个小池塘。风太大,听不见说话,后来我们互相打旗语。”廖理纯告诉记者,蓄水、种树、治沙,那是2011年5月1日,同他一起来的北京19位志愿者里,有他的助手耿涛,有国家机关退休干部哈图……

  4年间,廖理纯拿出个人上千万元的积蓄,搭建起一个公益平台,先后吸引137批5000人次志愿者参加绿化志愿者活动,并开辟了河北张北县第二个绿化基地,已育苗、植树超过100万株。他也由一个绿化的门外汉,变成了满手是茧、运锹如风的“锹王”。

  廖理纯说,生态环境的恢复,不仅是靠说,一定要做,大家一起做。他愿意做一颗行动的种子。

  在绿化基地的院子里,停着一辆蓝色的39座大巴车。廖理纯打开车门,“大伙都叫它‘航班’!

  “航班”的驾驶员就是廖理纯和助手耿涛。“从北京沿京藏高速到坝上,到浑善达克,海拔上升1000多米,全程都在不断‘起飞’。”廖理纯说,近4年间,4月到11月,每逢周末,他们与志愿者相伴出征,风雨无阻。

  听着门外呼啸的寒风,我们一起翻看志愿者日记。

  “我们第十八期的志愿者是老中青结合的队伍,有年逾七旬的国家部委老领导,有功成名就的企业老总,还有公务员、音乐人、户外运动爱好者、网络工程师、自由职业者、学生,还有来自香港的志愿者。整个团队倾力合作,劳动并快乐着。

  “今天去看了自己43批队时种的树苗,出乎意料,长得还不错。我们能够把这件事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下去。

  “在返程车上,素昧平生的人,已成知交好友,一个个腿疼腰酸、关节痛胀的植树人,畅谈真情实感,一个个无不喜笑颜开。

  3年前种下的樟子松,已长到1米多高,在志愿林里,每棵树上都挂着种植者的铭牌。

  穿野狐岭,入居庸关,回到京城的廖理纯,西服革履。此刻,他受邀回北师大,做一次治学修身的主题演讲。

  踏进校门,廖理纯开玩笑地拍拍胸口:“这里跳得格外快。”北师大是他读博的母校。图书馆报告厅,300人的位子坐得满满当当,其中有闻讯而来的志愿者。许多同学知道这位校友的故事:出生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就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随后进入联想,24岁就成了广州分公司的总经理,成为当时柳传志“门下三杰”。随后,读硕读博,开办软件公司,30多岁,挣到了传说中的“一个一千万”“又一个一千万”。

  从科技英才到治沙壮士,同学们都对他的人生转折感兴趣。当PPT打出《生命中的选择:从董事长到锹王的绿色升华》,现场静寂无声。出乎意料,廖理纯首先谈的是他的生死观。2005年,他辞去董事长,专事公益。开始了他由死看生的逆向思维。他把余生一万多天,做成台历,每天倒撕一页,向死而生倒着过,由此思考活着的意义,一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

  廖理纯说:“志愿服务的奉献精神与奔赴远方修复生态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巨大精神磁场。这样一种精神力量,存在于许多人的心中,志愿绿化,提供了一个共振的平台,使一种纯净的精神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