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静文:用一生纪念徐悲鸿

21.06.2015  09:56

  新华网北京6月20日电(记者岳瑞芳)20日的北京晴空万里,徐悲鸿纪念馆红瓦灰墙,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气势非凡。

  再过几个月,这座历经搬迁和重建的纪念馆即将开业,可为之耗尽半生心血的廖静文却已静静躺在了八宝山殡仪馆,走完了她92岁的大爱人生。

   小爱与大爱

  20日,徐悲鸿夫人、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追悼会在京举行,自发前来送别的人群排成了百米长龙。

  廖静文生前好友姜连生亲手书写巨幅挽联,用百余字概括了廖静文的大爱人生。姜连生认为,廖静文最了不起的就是把对徐悲鸿和家人的小爱,转化为对民族文化的大爱。

  “她将徐悲鸿上千幅作品悉数捐赠国家,将徐悲鸿纪念馆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护徐悲鸿作品,这份执着与热忱令人动容。”北京市文物局局长舒小峰说。

  廖静文1923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1939年在桂林与徐悲鸿相识,1946年两人在重庆结为夫妻,廖静文协助徐悲鸿工作并照顾其生活,直到1953年徐悲鸿突发脑溢血逝世。

  徐悲鸿去世后第二天,廖静文就将家里钥匙送到文化部,请求派人清点接收徐悲鸿遗作和藏画,其中包括徐悲鸿遗作1250余幅,徐悲鸿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和近代名家书画作品1200余幅以及珍贵图书、图片、碑帖等资料上万件,并将之全部无偿捐赠给国家。

  “当时我们劝她,身边儿女还小,要考虑今后的生活。但廖静文说,这些作品和藏品耗尽了悲鸿毕生心血,凝聚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爱,她不能据为己有。”徐悲鸿的学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杨先让回忆。

  “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扬言要放火烧了徐悲鸿的画,廖静文为使这批画免遭破坏,尽管已被打得遍体鳞伤,还是冒着生命危险给周恩来总理偷偷写信,请求派人保护。最终,这些画一张都没有少,全部保存在徐悲鸿纪念馆里。

   半个世纪的馆长

  徐悲鸿逝世后,廖静文在捐出作品和藏品的同时,将她和徐悲鸿共同生活的四合院故居也一并捐给了国家,用以建立徐悲鸿纪念馆,自己则带着儿女住进两间堆煤的小屋中。

  1954年,以故居为基础的“徐悲鸿纪念馆”正式成立,廖静文随后被任命为馆长。从此,廖静文便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馆长生涯直至逝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纪念馆里,守护、研究和宣传徐悲鸿的艺术。

  期间,徐悲鸿纪念馆因北京修建地铁被迫拆除。1973年,在周总理“重建徐悲鸿纪念馆”的指示下,新馆在新街口北大街53号选址开建,历时10年,最终于1983年正式向社会开放。

  “建馆这10年全是廖静文一个人在奔波,催材料、办手续……特别不容易,没有对徐悲鸿满腔的热爱绝对坚持不下来。”杨先让说。

  新的纪念馆建成后,廖静文天天到馆,风雨无阻。馆里的大小事务她都亲自过问,来访的中外朋友和观众,她只要有时间,都会热情接待。

  2010年9月1日,徐悲鸿纪念馆闭馆开始改造扩建,总建筑面积有望翻番,计划于2015年10月开馆。

  “期间廖静文不顾年迈,带领专家审定新馆建设方案和展陈方案,亲临现场督查,推动新馆工程进度。”舒小峰说,“可惜她无法亲眼看到新馆开馆。

  徐悲鸿的学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侯一民说,徐悲鸿去世得早,都是靠廖静文来保护他的作品,坚持他的主张。对廖静文来说,徐悲鸿的事业就是她的全部。

   一生的承诺

  怀着对徐悲鸿的思念,廖静文几十年来积极投身社会工作,不遗余力地推广徐悲鸿的艺术。通过徐悲鸿纪念馆,主持出版了多种徐悲鸿画集,多次在国内外举办大型展览。

  据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称,每次外出办展,廖静文都不辞辛苦,经常忍着双腿肿痛,连续几天为观众签名,不肯休息,有时还亲自为观众讲解。

  今年是徐悲鸿诞辰120周年,中央美术学院以及很多艺术机构都在筹备相关纪念活动,廖静文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据杨先让介绍,由中央美院承办的“纪念徐悲鸿诞辰120周年座谈会”正在筹备中,廖静文还表示要亲自出席。

  “虽然廖馆长身体很弱,但精神很好,我们还约好了,7月8日一起去徐悲鸿的家乡宜兴参加纪念徐悲鸿诞辰120周年的艺术活动。”杨先让说,对廖静文的去世他很意外。

  “灯昏已入夜,无计息相思,魂已随君去,追随永勿离。”70多年前,徐悲鸿写给廖静文的这首诗打动了她,让她最终选择放弃学业,回到徐悲鸿身边。

  当时的廖静文也给了徐悲鸿一个承诺:“我已一步一步跨越了年龄距离的障碍,勇敢地走到您面前,愿意为您和您的工作奉献我的一生。

  她实践了自己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