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引就业取向微动 养老问题最牵挂
■阅读提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改革大方向已定,但讨论仍在持续。延迟退休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民众对此又有何期待?在既定的战略框架下,到底如何细化才能最大程度释放公平正义?
近日,本报记者以网络问卷和随机采访的形式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调查。
男女观点大不同
52岁的王琴(化名)在省内一家研究所做行政工作,最近,她开始计划申请提前退休,原因是她就要当奶奶了。
“我和爱人的收入都不算低,是否延迟退休对我来说意义不大。咱不指着退休金养老,但是希望能早点回家伺候儿媳妇,顺顺利利地抱个大孙子。”王琴显然心情不错。
一“生”一“老”,可以说,“单独二孩”和“延迟退休”应该是最受民众关注的两个政策。但延迟退休牵涉面更广。“单独二孩”或许对于多数中老年人来说只是一个饭后谈资,但延迟退休则关系很多人对生活的安排。
“我不太希望我妈延迟退休。”郝晨是一家合资企业驻石家庄办事处的员工,今年夏天,她品尝到了初为人母的喜悦。郝晨告诉记者,她老公是独生子,得知“单独二孩”政策即将施行,他们决定两三年内再要一个孩子。“我们工作都挺忙的,现在是请了一个保姆看宝宝,本打算我妈退休以后可以帮我们带第二个宝宝,这要一延迟,就太不方便了。”
针对延迟退休政策,记者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鲜明的性别特征:参与问卷调查的全部53名女性中,反对延迟退休的为50名,而男性参与者的反对票则远远低于这个比例。问卷显示的结果也与记者实际采访时得到的反馈一致。
带着这样的结果,记者采访了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教授涂子沛。他表示,这属于“意料之中”。
“我国千百年来一直是‘男主外,女主内’。虽然现在的50后、60后女性大部分也都是职业女性,但植根骨子里的传统观念很难改变,社会对于女性也赋予了这种期待。相对来说,女性对事业的渴望没有那么强烈,更倾向于年老之后享受天伦之乐。”涂子沛认为,女性50岁或者55岁退休,然后用3至5年时间帮子女带孩子,并抽出精力服侍已经迈入暮年的上一代老人,这几乎是我国大多数家庭“约定俗成”的生活模式。
就在上个月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提出“延迟退休应女先男后或女快男慢,用30年实现男女65岁同龄退休”,引发舆论热议。这一本意旨在维护女性公平权利的建议,却并不怎么被民众认可。某媒体的调查结果显示,超八成受访者不赞同“男女同龄退休”,80.48%的女性受访者认为最理想的退休年龄是50至55岁。
“退休年龄相同并不是真正的平等。平等应该是基于男女自身现实条件,提出适合的要求。”郝晨认为,充分考虑到男女在生理心理上的差异,分类研究退休办法,延迟退休才具有实际意义。
不难看出,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延迟退休除了养老金这笔经济账之外,还有亲情、伦理这些家庭账要算。目前,延迟退休政策还停留在研究制定环节,如能考虑以上因素,我们就有理由对其抱有更好的期待。
职业选择再考量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是赞成延迟退休的。”省三院一位骨科医生告诉记者,现在的退休年龄正是他们在岗位上出成绩的年龄,事业巅峰时期退休未免可惜。“现在患者到医院都希望找专家、主任医师,但一般来说,经验和资历达到这个级别的时候,年龄怎么也得五六十岁了。”
正在河北工业大学读博的张茜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正常的读书年限计算,博士生走上工作岗位时已是30岁左右,如果55岁退休,在岗时间只有25年,而55岁正是一个人经验成熟、工作得心应手的阶段。“如果在贡献期就让我退休,等于浪费了这种学识积累形成的财富。”
记者调查发现,赞成延长退休年龄的人,大都分布在管理岗位、科研岗位和技术岗位。河北诺亚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梁茜告诉记者,在上个月举办的一场技术岗位专场招聘会上,离退休人员就成为用人单位争抢的“香饽饽”,有企业甚至明确标注:“本公司欲招聘技术娴熟的车间技术人员,退休老工人优先。”
“延迟退休并非是和大学生抢饭碗。”62岁的李先生是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的一名高级设计师,他认为,具有更高专业水平的老员工,在原有岗位上发挥着年轻人无法替代的作用。“高校、研究院等往往会返聘离退休人员就是这个道理,我认为这是人才资源配置的优化。这些返聘人员可以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把长期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帮助青年一代快速成长。”
尽管如此,记者回收的调查问卷显示,“担心延迟退休影响就业”仍是30岁以下年轻人的普遍心理。
2013年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也在今年夏天透露,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还将保持在年均700万人左右的高位。
“前一阵儿看到人社部发布了一组数据,说现在每年离退休人员在600万至700万人。现在工作岗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要是延迟退休的话,岂不是意味着就有600万至700万适龄就业人员找不到岗位?这不就是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吗?”还不到20岁的大二学生李彤发现,“毕业即失业”原来不是危言耸听。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记者统计调查问卷时发现,虽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编制人员都被视为“延迟退休”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人们更加青睐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岗位,但仍有不少年轻人表示不会将公务员作为当前找工作或跳槽的考虑方向。
“公务员的升迁基本就是按资排辈。本来我也许40岁能升处级,如果延迟退休,前面的人不退,那我可能50岁才是处级。三四十岁正该事业有成的时候,我可能只是一个科级干部。”今年“国考”创下了40余万人弃考的历史最高纪录,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小张就是这四十万分之一。在他看来,公务员工资并不算高,丰厚的养老金固然诱人,但他的专业在企业月收入万元左右并不是问题,没必要为一笔遥遥无期的养老钱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淡然无味。
小张的一位同学也同意上述观点。这位同学告诉记者,以前人们普遍对公务员的未来发展预期过于乐观,随着这种观念的转变,他和不少同学的择业观也开始发生变化。“非公职人员更加自由,或许某一天我挣够钱就可以辞职去做我想做的事。公务员束缚和牵绊都太多。”
养老问题最牵挂
25岁的小刘是石家庄市某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基层公务员。11月29日下午下班后,他在社区菜市场花费十元买了豆腐干、一根鸭脖和两个馒头,回到了租来的房子里。
“平时也就吃这些东西,中午一般是炒饼面条之类的,一天饭钱控制在20元以内。我和另外一个卖菜的小伙子一起租的房子,我的房间大点儿,一个月700元,比他多100元。”小刘告诉记者,他每月工资刚刚够房租和饭钱。
“但是我不用交养老保险啊,以后养老金据说有不少,而且老人都告诉我,虽然刚入职工资低,但是以后津贴和福利还是会有的。私心来说,我支持延迟退休。”小刘坦言。
与乐观的小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未雨绸缪的省会某英语培训机构员工易天。她告诉记者,最近她正在咨询理财师,准备投资一笔个人养老储备金。
“我老公年薪15万,我月薪八千,年终奖三万吧,我俩加起来在石家庄算收入比较高的了,以前真没想过养老的问题。延迟退休政策出来以后,我在公司打听了一下,发现养老金的计算方式特别混乱,最后也没弄清以后到底能拿多少。于是决定养老还是靠自己,我们打算开始理财,计划退休以后每个月生活费能达到一万。”易天说。
“延迟退休政策实施后,你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请按次序排列。”针对记者调查问卷上的这一问题,83%的受访者将“个人养老支出压力增大”排在了首位。
更现实的担忧则来自大龄下岗员工等群体。
50岁的老李在省内某建设集团工作,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制时,当时处在管理岗位的他有幸留了下来,但他的很多老同事却早早下了岗。“我们的工作比较艰苦,好多人年轻的时候身体就落下毛病了。现在到了这个岁数,身体好点儿的还能打零工勉强维持缴纳养老保险,身体不好的尤其是家里双下岗的,只能东拼西凑借钱交保险。好不容易盼到60岁可以领取养老金了,这一延迟就得少领好几年养老金。”
最近,人民网推出“聚焦养老金改革”系列报道。报道指出,九成以上网友呼吁尽快废除养老金双轨制,认为这是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前提。“企业退休人员和产业工人关注的就是废除双轨制,比照同等资历公务员对企退人员‘提低就高’,这是百姓企盼的大方向。”老李认为。
随后,记者致电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延迟退休需要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但养老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我省今后还将就企业退休人员和下岗人员养老等问题进一步做好配套管理工作。
事实上,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社会保障的表述远不止一句“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这些表述已经说明,延迟退休是一项综合性工作,相关政策将置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框架之下稳步推进。(记者 边慧 见习记者 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