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为高考做佛事是不可承受之重

10.07.2014  12:00

  高考前,吉林市一民办培训学校校长组织考生家长做佛事,每人花费上千元“提分”。高考后,不少学生成绩不理想,家长要求退款被“大师”骂“缺德”。8日,吉林市船营区教育局对涉事学校进行调查处理,停止其招生。(7月9日新华网)

  以高考为幌子,便可以堂而皇之的以迷信手法获取不菲的利益,对于局外人而言,被骗的家长和学生有点愚昧。反过来想想,如果是自己参加高考,或者是自己的孩子参加高考,校长天花乱坠的说辞面前,难道不会被忽悠吗?

  在国人的主流意识中,破财免灾已然上升为一道道德命题。少许的金钱花费,即便只是心理上的一种慰藉,但如果裹挟了利益因素,也会成为趋之若鹜的对象。在这方面,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高考状元房的应运而生,再比如高考之前的烧香拜佛等。在这些迷信的举止背后,依然是考生及家长渴望的眼神,只要能够取得好成绩,进入好大学,拜拜神、求求佛未尝不可。

  迷信依然存在,在备受诟病的当下,并没有彻底的绝迹。其实,究其原因,还是在于高考在国人心中具有千钧之重,当其成为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一把标尺,必然会让这场考试背负更加沉重的砝码。每年的高考日,不管是考生自己,还是家庭环境,还是整个社会,都对高考倾注了太多的感情。

  虽然,高考已经从最初的神坛渐渐走下,但作为人才选拔成长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并没有弱化多少。正如新闻中的事件,考生将人生押在了高考上,家长更是对孩子寄予厚望。因此,当校方以“学生利益”为借口,即便是诈骗钱财的卑劣手段,也会赢得支持和赞同。

  其实,剖析事件背后的因素,对于高考改革的呼声似乎愈加现实和紧迫。如果,在制度的创新和完善中,高考被赋予灵活性,摒弃终局性的特征,让高考路上的步履不再沉重,考生和家长还会如此忧心忡忡吗?换言之,面对校方的假话、谎话,考生及家长也不会放在心上了。

  坦白而言,迷信色彩的依附,是对固化高考制度的控诉,从中可以窥见高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基于此,破解高考制度的藩篱,从源头上为高考模式创新注入新鲜元素,才能让高考制度不再承受过多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