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奖励学生干部”应远离市侩之气

14.07.2014  14:56

  近日,本报接到市民王先生报料称,广州白云区某小学以“奖励学生干部”为由在学期结束前请全校“大队委”等学生干部郊游,中午还一起吃饭、唱K。“这让其他学生觉得做学生干部不但‘威风’,还有很多实惠。”王先生说。(7月11日《广州日报》)

  其实,学生干部与其他学生相比较而言,在身心方面的付出更多一些。因此,为了鼓励学生干部更好的为班级服务,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并非不可。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奖励方式应该讲究分寸和火候,以学生的主观认知为出发点,而不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来考量。

  仔细想想,小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与成年人是不同的,因此如何奖励学生干部也应该遵循学生惯性思维。如果,采取带有市侩风气的方式进行奖励,必然会让学生干部沾染上不健康习气,对于其他爱学生而言也难免产生心理不适感。试想,同样是学生,却在老师的意识中被分成两个群体,学生干部可以享受到特殊照顾,而普通学生只能远远旁观。长此以往,学生干部必然有种优越感,而普通学生则可能产生心理层面的巨大落差。

  聚餐、敬酒、K歌……,本应该是成年人的“专利”,却被小学生偷学到手。问题在于,当我们痛斥不正常风气的时候,是否想到过原因究竟在哪里?当家长们热衷于搞关系、走后门,孩子们怎能抵挡住耳濡目染?当“权力本位”成为社会定律,孩子们又怎么能够摆脱外部环境的影响呢?因此,学生干部的举止颇具“大人范儿”,其实是我们整个社会风气的一个缩影,如果不能予以约束和治理,这种风气还将不断蔓延和传播。

  坦白而言,充斥在学生中间的不正常之风,对于教育的发展具有负面作用,不利于孩子们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沾染上市侩之气,让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明显,背离了教育的目的和初衷。严格意义上言,奖励学生干部,并无不可。只要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并被学生们所接受,必然会对班级全体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凝聚成团结向上的风气。比如,一张奖状、一个荣誉证书,即便是精神层面的褒扬,都可以产生“以资鼓励”的效果。

  说到底,从整个外部环境而言,都需要深刻反思,想想该如何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文明的氛围。在这方面,不管是家长、学校,还是我们整个社会,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就需要摒弃“权力本位”理念,从而引导孩子们快乐、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