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短命”楼背后还有多少“楼歪歪”

09.04.2014  12:16

  时隔一年多,地处东海之滨的港口城市浙江宁波再次发生居民楼倒塌事故。“如果事故是发生在晚上,或者第二天(指4月5日),后果将不堪设想。”家住浙江省奉化市锦屏街道居敬小区的余老伯(化名)心有余悸——就在4月4日上午9时前后,他家所在的29幢住宅楼西侧房子发生坍塌。(4月8日《每日经济新闻》)

  近几年,“楼歪歪”现象在全国各个城市常常出现,而且,“楼脆脆”、“楼裂裂”、楼倒倒”也已经不再是什么稀奇事。可以说,宁波的居民楼“短命”事件,只是大量居民楼质量瑕疵的一个缩影。在其背后,究竟还有多少“楼歪歪”潜藏在各个城市,的确令人揪心。

  对于大部分居民楼而言,根据纸面上的规定,都是70年的建筑质量。也就是说,按照设计规划以及后期的施工来判断,70年内不会出现诸如“楼歪歪”之类的现象。但是,结果却并非如此,在现实中很多居民楼在20年至30年后的时间段里,本来处于“壮年”的黄金时间,却频频出现“短命”现象。相较于其他建筑工程而言,居民楼的质量更容易威胁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从根本上而言,关键在于城市化进城中,出现了“大跃进”式的城市发展思维。在城市化过程中,很多居民楼的修建,并没有严格的遵循相关规定,而且监管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空白,导致了质量存在瑕疵的居民楼问世。在这方面,不管是保障房还是商品房,都曾经出现过此类现象。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居民楼刚刚建成,瞬间就变为危房,这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警醒。可以说,如果对于质量的把关不能形成刚性约束和监管,居民楼“短命”现象就会成为公众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梦靥。当前,虽然表面上来看监管部门和环节众多,然而却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从纸面上跃入到实践中,没有发挥出监督制约作用。所以,如同某些专家所言,当前建筑进入“质量报复周期”,城市化后各种建筑质量方面的“后遗症”已经开始显现。

  因此,面对居民楼“短命”现象,不能坐等观之,有必要采取相关的措施予以治理和预防。当前,一方面,对于各城市范围内的居民楼质量进行全面“体检”,并增加普查的频率和力度,对于居民楼质量方面的漏洞和瑕疵进行合理防治。另一方面,则需强化监督,形成无缝隙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于居民楼质量的安全进行严格把关,加大问责惩罚力度,不给存在质量瑕疵的居民楼留下生存空间。

  奉化居民楼“短命”,让“楼歪歪”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但我们却要警惕舆论的“烂尾现象”,更不能忘却城市伤疤的痛楚。唯有以此为鉴,合理安排部署,做好预防和治理,才能防止“楼歪歪”悲剧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