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粮仓奔小康 ——青原高标准农田建设侧记

06.02.2018  18:12

  2017年,听说要建高标准农田,杨义源带头第一个在调田协议书上签了字。“把农田水利设施建好了,再偏的田也是好田。”杨义源说。

  项目开工,急需民工,正愁找不到事做的杨义源便来到工地做了一名搬运工,每天挑运U型槽、砂石等材料,干得特别卖力,空闲时,他还帮忙浇灌砂浆、捣实渠底。“既监督了工程质量,一天还能赚180元,一举两得。”杨义源开心地告诉笔者。

  杨义源今年63岁,家住在青原区毛家村。他家有耕地七八亩,由于缺水、土地贫瘠,种啥啥不行,每年收成仅勉强够一家人糊口。为了养家,平日里他就在附近打个零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毛家村是个贫困村,总人口1580多人,耕地面积2030余亩,人均可支配收入7300多元。“贫穷,主要是基础薄弱、设施不配套,尤其水利。沙滩流水不到头,即使有产业也发展不起来。目前,村里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年轻人都跑到外面去了。”毛家村委主任杨良梧说。

  2017年,青原区启动实施毛家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消息在村里一传开,群众积极响应。截至目前,毛家村完成投资259万元,占总投资的81%,通过实施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土地平整等工程,1055亩中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田。

  路成网、田成块、地平整、渠畅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与具有“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庐陵风格的民居融为一体,形成一道独特的田园风光,让毛家村村民看到了脱贫的曙光。杨良梧说,毛家村靠近城区,且有种植蔬菜的传统。该村还计划大力发展蔬菜等休闲农业,争取户均一亩以上,让群众在短期内脱贫。

  毛家村中低产田变为高产田,正是青原区近年来持续深入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变化之一。近年来,该区整合资金1.43亿元,整治渠道1652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5.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6.99万亩,并打造一条以青东公路为主轴的百里都市田园休闲观光带。

  尽管如此,该区还是有部分偏远山区农田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靠天吃饭,比如东固长坑、樟洲、窑上、富田弯内、小江洲等。这些地方,不仅是农田水利建设的死角,而且还是全面小康的盲区。

  为打好脱贫攻坚仗,2017年,该区制定统筹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按照“新建为主、突出重点、发挥优势、注重实效”的原则,统筹水务、农业、农业开发、国土等部门资金,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3.33万亩,实现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100公斤以上。其中,2017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027万亩。

  有水利设施作支撑,农业发展更有底气。目前,该区已经发展井冈蜜柚、有机水稻、有机蔬菜、有机茶叶、特色竹木、特色药材等六大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加速田园向公园、乡村向景区、农民向股民转变,实现了群众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过程中脱贫致富。截至2017年底,该区农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85元,比上年增长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