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开云:治理“三公”经费更要盯住基层

25.04.2014  11:06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近来密集通报了一批基层单位“三公”经费违规案件,这一方面表明政府对“三公”经费的严控,另一方面也说明,基层单位在“三公”经费方面的治理还有待加强。业界人士建议,应积极推进基层单位的“三公”经费公开,加强有效监督。(4月24日《经济参考报》)

  治理“三公”经费,中央力度大,百姓齐点赞。其实,治理“三公”经费更要盯住基层。近来,纪检监察机关通报“三公”经费违规案件,基层单位所占比例很大,这是一个明显信号。然而认真想来,这实在不奇怪。

  一来,基层“三公”不透明。在一些基层单位,无论大小事情,一般是领导尤其是一把手说了算。对于人、事、物的管理,几乎是“一言堂”、“一支笔”。要说浪费和奢靡,基层单位无疑最严重。君不见,只要有“钦差大人”下来,基层几乎把所有好的东西都弄上餐桌。

  二来,基层“三公”缺乏监督。在基层,尤其是乡镇一级,媒体关注较少,百姓监督意识不强。而在政府内部,平级监督作用不到,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很难延伸。同时,地方越小,越是人情社会,监督难度就越大。没有监督的“三公”,根本谈不上“”;缺乏监督的“三公”,即使公开也是半公开甚至假公开。

  三来,基层“三公”本身开支大。在中国,整个政府管理结构是一个“金字塔”,中央一级单位的开销相对较少,但下面的省市县开销非常巨大,而且是逐级放大。比如,一个乡镇政府,县上来了人要接待,市上来了人也要接到,省上和中央来了更要接待好。种种公务接待都压在乡镇身上,乡镇政府的“三公”经费怎能开支不大?

  治理“三公”经费,基层是个薄弱环节,甚至是一片监管空白,因而成为问题多发地。治理“三公”经费必须盯住基层。首先,建立严格的预算制度,严格按预算执行;第二,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公开程度;第三,调动全社会力量,建立老百姓能直接反映问题和举报的渠道;第四,规范公务接待制度,让基层从繁忙的接待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