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开云:“治霾神策”频出是政绩思维作怪

26.01.2015  12:23

  媒体近日报道,继四川达州市环保部门官员抛出“熏腊肉致霾论”后,重庆市日前再次以环保执法的名义对“烟熏腊肉”开刀,引发舆论关注。新华社24日就此发表时评质疑,“传承了数百年的烟熏腊肉,竟要为当今日渐糟糕的空气质量负责”,并称“动辄拿厨房油烟、烟熏腊肉等群众生活中的问题来当致霾的‘替罪羊’,难免有避重就轻、敷衍塞责的嫌疑”。(1月25日《新京报》)

  自霾肆无忌惮地闯入我们的生活后,各地政府开始绞尽脑汁治霾。近两三年来,各地出台了不少奇葩的“治霾神策”,除了重庆和四川达州的“禁熏腊肉”,还有河北廊坊的“禁炒菜”。这些“治霾神策”对治霾到底有多大作用,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按照专家的说法,工业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排在PM2.5来源的前两位,政府的治霾措施应该集中于这些方面。

  “治霾神策”频出,表面上是为了治霾,实质上是政绩思维作怪。工业污染是PM2.5的罪魁祸首,政府无疑应该重点治理工业污染。如何治理工业污染,路径只有两条:一是转变能源结构,减少工业燃煤使用量,多使用清洁能源、环保能源;二是关闭高污染企业。

  对于第一条路径,政府和企业确实在这么做;而对于第二条路径,不少地方政府一般都不愿做。因为关闭了高污染企业,不仅造成失业、再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关键是断了政府的财路,GDP上不去,官员就没有政绩。官员没有政绩,就会涉及“帽子”“位子”等问题。正是一些地方官员把“帽子”“位子”等看得太重,所以不敢也不会下定决心用整治工业污染的措施来治霾。

  然而,雾霾肆虐,不治不行。为了治霾,政府不得不出台“治霾神策”。这些“治霾神策”遭到板砖,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涉嫌拍脑汁决策,或者敷衍塞责,只是做做样子、搞搞形式,表明政府在治霾。二是老是干涉百姓的生活,“禁炒菜”治霾,听起来荒唐透顶;“禁熏腊肉”治霾,是要颠覆中国人数百年的传统呀!

  雾霾必须治,但应少点“治霾神策”,多点务实举措。既然工业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排在PM2.5来源的前两位,那就应该对症下药,抛开一切私心杂念,真正为了空气质量好、环境的美好、群众的健康而治霾。实干兴邦、“三严三实”,说的都是一个“”字。在治霾问题上,政府必须少点花拳绣腿,多些实实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