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热土如何留住金字招牌?
有“中国藠头之乡”美称的新建县生米镇,以前藠头种植面积有3万余亩,近两年只剩万余亩,减少了一半。作为红谷滩“二次开发”重要区域,生米不少土地被征用,种藠头的人也少了。如何保住“中国藠头之乡”这块金字招牌?5月27日,记者展开了调查。
【现象】生米开发热潮升温 藠头种植面积减少
“中国藠头之乡”称号,使生米藠头声名远扬,生米藠头主要外销用来腌制罐头。南昌市藠头行业协会会长黎国水说,广东市场对生米鲜嫩菜藠头的需求量很大,而藠头种植面积少了,行情一路看涨,创下近年来最高值。
生米藠头真正的采收高峰要等到端午节前后。黎国水说,腌制精加工企业集中在湖南、广东,生米藠头主要外销这两省,而这些腌制藠头大多漂洋过海远销日本等国家。我国出口藠头中,80%以上源自生米。
据悉,10年前生米镇藠头种植面积有3万多亩,近两年缩减至1万多亩。藠头种植面积锐减,与生米火热开发态势紧密相关。生米镇党委委员杨国庆说,生米镇2012年纳入红谷滩新区版图后,掀起大开发大建设热潮,全镇18个行政村只有1个行政村没有征地,这势必影响藠头种植。
杨国庆说,生米目前在建项目工程多,当地已有不少包括征地农民在内的劳动力向项目上转移,越来越多农户“洗脚上岸”。“生米开发还在深入推进,藠头地和种藠头的人会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必然趋势。”杨国庆说。
【出路】跳出区域谋发展,推广“大棚藠头”
在这样的趋势下,生米如何保住“中国藠头之乡”这块金字招牌?藠头出路何在?黎国水说,生米藠头种植面积减少是不可逆转的,转型势在必行。他认为,生米藠头要跳出区域谋发展,其实“生米藠头”早已成为一个品牌概念,不单单是指在生米种植的藠头,还辐射到了周边新建县流湖、西山、石埠等乡镇,生米藠头有品牌、有市场、有技术,完全可以在其他地方,以流转承包土地的方式,扩大藠头种植面积,继续打响藠头品牌。黎国水说,生米有几百个头脑活络的经纪人,此前多为收购藠头转卖赚差价,现在已有一些经纪人在周边乡镇流转土地,请人种植藠头,“这说明经纪人已经开始转型了,跳出生米发展生米藠头,这是一个趋势。”
黎国水还提到,生米藠头种了几十年,一直是露地种植方式,改变种植方式,将科技引入种植,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关键。他的一个思路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肯定:推广“大棚藠头”。他说,生米藠头现在是一年一季,如果进行大棚种植,实现跨季节生长、一年多次产收,就能通过延长时间来提升种植空间,捍卫“生米藠头”品牌。
【观点】 推进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也要跟上
虽然藠头种植面积越来越少了,但黎国水依然看好生米藠头的明天。他说,“中国藠头之乡”奠定了生米藠头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生米人几十年丰富的种植经验、当地数百名经纪人对市场行情的了解,都是生米的优势,也许藠头在生米会消失,但只要大家一起努力,“生米藠头”品牌可以一直发亮。
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类似生米藠头这样的特色农产品、农业品牌如何延续,无疑值得关注。
“跳出区域发展品牌,进行科技转型,对于生米藠头发展的设想,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果认为,城镇化推进,对农民、农业的一个直接影响是可利用的耕地的减少,这就要求农业现代化也要提速,“在种植面积缩减的情况下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量和质量。”王果说,随着开发继续推进,还将有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这也呼唤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的农业技术的采用。在提升科技含量的同时,还要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面向上下游扩大产业链,使农产品真正摆脱传统农业老路子,融入第二和第三产业,迎合城镇化趋势。
文/ 江南都市报记者金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