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开发生态检测法 实现纺织品检测质的飞跃

17.08.2015  20:14

2012到2014年,我国50%的纺织品标签标识不合格,其中又有50%的纤维成分含量不合格。原因在于传统纺织品检测技术落后,抽检的方法使部分不合格产品成为漏网之鱼。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通过科技攻关,研发出静红外光谱检测新技术,在不破坏样品的前提下,3分钟就能得到检测结果,实现了纺织品检测的革命性突破。江西台见习记者马丽报道:
走进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实验室,一个个堆放得井然有序的白色透明储存箱引人注目,里面分类装着各种各样的纺织样品,每个箱子上面贴着棉麻或棉涤等不同的标签,这些是江西检验检疫局耗时5年时间共收集到的2万多个纺织样品。江西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中心主任祝建新介绍说,近红外光谱检测应用的基础是要建立样品数据数据库:
【录音】“做这个东西最大的问题就是搜集样品,我们监委成立了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发动全系统的实验室来帮助我们搜集样品。
在攻克了样品搜集难题后,江西检验检疫局的技术人员通过建立分析模型、完善检测软硬件,开发出了“傻瓜式”检测法,只需3分钟,即可得到检测结果。这对于生产企业产品质量控制、销售企业进货验收、监管部门质量抬头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的帮助。江西科技学院科研处处长郑苏生:
【录音】“关键数据和大数据的收集整理,通过这几个方面完善研发成果,这是科技成果转化、研发的趋势,通过资源互补、数据的收集,对专利的应用都是互相促进的。
为方便使用,该局还建立了基于物联网的纺织纤维成分快速检测数据处理中心,而他们的最终目标是把仪器小型化,并植入到手机里,以实现快速采集与检测。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中心博士耿响表示,接下来他们还将不断增加数据模型,扩充和完善数据库:
【录音】“我们现在做了5个种类的,目标是在这两三年内扩充到20个种类,基本涵盖市场上的纤维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