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桑梓情深

16.10.2014  21:03

  □王彬权

  曾思玉原名曾世裕(参加红军后改名曾思玉),乳名辛龙宝,1911年2月出生于信丰县嘉定镇游州堡庄上村。1927年初,打土豪劣绅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只有16岁的曾世玉被卷进了农民运动的洪流,参加了当地农民协会领导人、共产党员郭一清领导的声势浩大的信丰农民武装暴动。

  1930年4月11日,朱德、毛泽东领红四军攻克信丰县城。6月,陈毅率红二十二军在信丰整编,8月曾世玉瞒着母亲,带领赤卫军一个班(12个人)背着自己的土枪,参加了红二十二军,被分配在第四十六师二大队通信班任副班长,此后不久便随军离开信丰,转战南北。

  1935年冬,曾思玉来到毛泽东主席身边,担任警卫团政委。这段时间是他最幸福、又是成长最快的时期。此后他向毛主席主动请缨,要求到作战前线,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东渡黄河、东征山西等战役,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率部参加了平型关、薛公岭、午城、清丰、南乐、封丘、延津、汤阴等战役战斗,纵横数千里,驰骋大鲁西,令日寇闻风丧胆,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部参加了邯郸、正太、石家庄、遵化、平津、太原等战役,他带领的部队被誉为“华北雄师”。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集团军军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抗美援朝时),济南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顾问等职,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将军一生戎马倥偬,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战功彪炳,他的经历就是一部鲜活的军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曾思玉第一个向中央军委打报告请辞。邓小平同志委托时任军委秘书长的耿飚给曾思玉打来电话:是否愿意担任中顾委委员。他回答:“感谢小平同志和中央军委的关心,不再担任任何职务,一退到底。”就这样他成了当时“裸退”第一人。

  曾思玉对家乡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感情。1950年,全国解放后,已经是集团军军长的曾思玉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时,母亲仍住着那曾被敌人烧过的破土房。曾思玉对母亲说:“我是共产党员,人民子弟兵的军长,是为人民解放打天下的,不能光想自己升官发财,等国家发展了,富裕了,总有一天会住上洋房的。”外甥刘福兴,到现在还是游州村的农民,曾思玉鼓励他好好种地,不能搞特殊。

  他不为亲人搞特殊,可对待烈士的后代却无微不至地关怀。郭一清烈士是曾思玉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也是彭德怀的得力部下。曾思玉听说烈士还有两个儿子生活在信丰农村,1951年9月上旬,他利用率部赴朝参战到志愿军总部开会期间,把这个信息告诉了彭德怀总司令。彭德怀总司令在防空洞的油灯下给郭一清烈士的儿子郭兴让写了封达5页信纸的长信,信中说“一清同志是我之战友,为中国人民事业坚决勇敢,艰苦奋斗之精神,永远留于人间,值得我辈学习”。此后,曾思玉亲自出面帮助解决郭一清孙辈的工作安排。2001年,曾思玉回到家乡,提议修建郭一清纪念碑。已是90高龄的他亲自爬上位于信丰县城的南山,在面向桃江河的山坡上选了碑址,并题写碑文。不久纪念碑建成,成为信丰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曾思玉虽然少小离家,后来身居要职,但他时时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支持家乡建设。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初的信丰,工业基础薄弱,曾思玉为县里添置了一套生产农机器具的机械设备,并与“中国一汽”取得联系,为县里提供了3部客车,使信丰创办了自己第一个国字号工业企业——县农机厂,县车队也从此建起。七十年代,当他听说县里要在桃江河上架设第一座公路大桥,他便出面联系了钢筋、水泥等当时奇缺的材料,使桃江大桥得以如期建成。

  1996年,北京召开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曾思玉应邀参加。会议一结束,他就迫不及待坚持要从北京坐火车回家乡,到家乡看一看。此次返乡他向信丰中学捐赠了一批图书,其中包括自己的两部回忆录《烽火岁月》《抗战八年》。这即是将军革命生涯的宝贵史料,更是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教材。2011年10月,年逾百岁的曾思玉将其长征时保存下来的油灯、草鞋、铜币、印模、米票、税票、红军布告等共计16件珍贵文物捐赠给家乡信丰县老区红军博物馆。2001年建党80周年前夕,90高龄的曾思玉第四次重返故土,他观了旧城看新城,对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由衷的欣慰。

  2012年12月31日,曾思玉在大连逝世,享年102岁。中央领导及中央军委领导同志非常关心他的后事安排,按照他的遗愿,2013年3月31日,沈阳军区机关的领导同志,跟随他身边工作多年的同志和其亲属共同护送他的骨灰回到故乡信丰县老家,回到了他父母身边。家乡人民没有忘记这位从信丰农村走出的开国中将,特意为曾思玉将军建立了一座背靠青山、面朝桃江的将军墓园,以志纪念。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