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社会不需要“屏蔽教育法”

14.03.2014  13:16

  当妈妈的总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因为担心5岁的儿子受到不好的影响,武汉一位“海归妈妈”对社会负面信息“严防死守”,连家里的有线电视也停了,至今已有一年。(3月13日《武汉晚报》)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名女子为培育好孩子可谓用心良苦。只是这一番用心,若本身脱离了常识的轨道,其结果难免南辕北辙。孩子的世界固然需要天真的一面,但这种天真不应建立在人为刻画的基础上,当有一天孩子长大,发现这个世界远和他熟悉的一切大相径庭,他将怎么面对?温室里的花朵,不经过风雨的洗礼,在迎接暴风雨的那一刻,又怎能扛住岁月的洗礼?

  当然,外界的负面信息对一个人的成长确实能起到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应成为我们实施“屏蔽教育法”的理由。用刻意的办法,制造出来的“完美世界”,尽管在信息上“一尘不染”,但它仍难以脱离现实社会的土壤。孩子不接触,不知道,不了解负面新闻,并不代表这些事情真的从现实中消失了。谁也不是“鲁宾逊”,人类社会也没有“孤岛”,一切现实中的负面因素,终究将和他发生碰撞。等到那时,这个从“屏蔽教育法”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没准儿不会感谢家长,还会责备家长不早一点教会他现实。

  培育一个孩子的过程是艰辛的,父母愿意去研究一些教育方法也是可喜的。只是不论实施什么样的教育方法,一定得建立在基本常识之上。离开常识的“屏蔽教育法”,不论表面上看起来多么有效,孩子表现的多么乖,成绩多么好,但其中一定存在一些教育隐患。而更难让人心安的是,这种隐患的危害可能要数年后才会爆发。这也意味着由于教育的不可逆转性,家长们的犯错成本太高太高,纠错的机会太少太少。我们惟有期望这名母亲,在舆论批评其教育方法出错时,能及时调整,还给孩子一个真实的生活,而不是一意孤行下去。

  一个开放的社会,各类信息自由流通是必然的。家长们需要扮演的角色,是学会在孩子提出有关这些负面话题时,及时给出合理科学的解答,排解孩子心中的疑惑。至于所谓电视画面血腥暴力等,大可选择适合儿童观看的节目与孩子一起看,科学引导孩子观看电视节目。当然最重要的是,循序渐进,帮助孩子树立一种健康的价值取向,把内心建设得更为坚强,以此应对未来成长中的种种羁绊。毕竟,蒙上眼睛,遮蔽的是自己的视野。捂住耳朵,隔绝的是自己的听力。在复杂社会,我们可以偶尔追求不过分活在负面新闻里的生活,让自己的内心多一些阳光,但不能以一种童话般的手段让自己和孩子都长期活在童话里。采取“屏蔽教育法”的手段,虽然可以屏蔽世界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但也可能封闭了其内心,给孩子带来封闭思维。这无疑是一种得不偿失,对孩子的教育理当规避这种可怕的后果。(晚报评论员 杨兴东)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