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变素 开车拜年 见证春节百姓生活变化

07.02.2014  10:16

  马年春节,记者或回到血脉相连的老家,或走进寻常百姓家,见证并感受了家乡和基层的巨变。一个个微观而鲜活的江西故事,不仅反映了老百姓春节生活的变化,还体现了时代的宏大主题。

  

  蔬菜过年当主角 记者王敏君摄

  

  传统表演增添喜庆氛围 吴纪允、记者袁征摄

  

  南昌市青山湖区石桥村的“大妈”级舞蹈队热情表演 记者袁征摄

  

  新春文艺演出吸引了众多村民观赏 记者袁征摄

  饮食

  红薯青菜比大鱼大肉受欢迎

  今年春节期间,余干县梅港乡蛟龙村不少村民的餐桌悄然“变脸”。“鸡鸭都冰冻在菜盆里,孩子们更喜欢老家的红薯稀饭。”正月初五晚,邻居刘大婶和记者聊天时感慨,生活水平提高了,平日鸡鸭鱼肉不断,结果过年精心准备的大鱼大肉受到冷落,最常见的红薯稀饭却受到在城里务工的孩子们青睐。不仅仅是自家孩子,到刘大婶家做客的亲戚也说大鱼大肉很油腻,让她多炒蔬菜,上红薯稀饭。

  按弋阳县农村过年的老风俗,大年三十这天,各家各户都得杀鸡宰鹅、炖肉煎鱼……制作“十个盘子八个碗”,但这样“大鱼大肉过年”的传统,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春节期间,记者在该县港口镇錾山村徐生财家看到,一家六口悠闲地在村前水溪里清洗着从自家菜地采摘回来的大蒜、萝卜、小白菜等蔬菜,徐生财说:“现在生活好了,没必要非在过年大吃大喝,这样对胃不好,对健康不利。

  如今,在弋阳县的农村,像徐生财这样俭朴、健康过年成了一种时尚。以前,这里的农民过一个年,仅吃喝开销就要四五千元。港口镇小店村的吴文雪,往年春节备菜、置办年货要花上万元,今年被儿女说服,到镇上买了一只猪腿、一条鱼、一斤豆腐、三斤冬笋,一共花了不到400元,其他蔬菜全是自家种的。吴文雪说:“现在国家提倡节俭,咱也得响应。我们村离镇上非常近,过年吃的东西平时也经常吃,就没必要在过年这几天暴饮暴食了。

  拜年

  从九分钱的无名烟到上百元的名贵烟

  大年初一,瑞昌市洪一乡下田畈村的孩子们都会挨家挨户地拜年,满载而归后喜笑颜开。

  上世纪80年代初,记者也是十来岁的孩子。那时,一年难得有点零食解馋,因此过年成了最期盼的节日。那时拜年收获的零食,大多是村民自家炒的花生、瓜子和薯干、炸米花等土货,而且只给每个孩子发一小把,毕竟大家日子都比较苦,零食准备的不多;偶尔有生活稍好的村民会发几块饼干或者两粒糖,孩子们就会开心不已。大人上门拜年,则是敬烟。那时,村民大多买的是一毛二分钱一包的“大公鸡”香烟,还有村民买的是用白纸包装的无名烟。

  今年在老家过年,记者依照风俗,也带着女儿挨家挨户拜年。女儿在城里长大,从小衣食无忧,一般的零食吸引不了她,但她对老家这种拎着袋子挨家挨户拜年收零食的风俗很感兴趣。整个村庄三四十户人家拜完年,两个大塑料袋装得满满的,女儿拎都拎不动。记者帮忙拎回家清点,一共收到营养快线10瓶、加多宝凉茶8瓶、二三两重的大苹果5个、薯片2包、奥利奥饼干2盒、鸡腿1个和许多零散糖果。看着这些拜年的收获,女儿开心不已。

  回老家过年,记者特意买了几包中华烟敬人,没想到村民们敬的烟也大都是中华,还有黄鹤楼1916、和天下等……顿时让人感慨:短短三十来年,孩子们拜年收获的零食,从两三分钱一粒的糖果到三四元一瓶的饮料,翻了100多倍;村民抽的香烟,从九分钱一包的无名烟到上百元一包的名贵香烟,翻了1000多倍!

  初七离开老家时,女儿说:“爸爸,我们每年都来老家吧,拜年收到的零食肯定会越来越好!

  娱乐

  农民自办“春晚”过大年

  马年春节期间,在当年“十送红军”出发地的井冈山拿山乡渥田村露天大舞台上,20多位农民轮番登台亮嗓或展现曼妙舞姿,10多个源自劳动、生活的节目充满了乡土气息,让许多热爱文艺的农民圆了一个“春晚梦”。

  虽然没有灯光璀璨的大型演播厅,节目表演水平也不能与专业团体相比,可是“农民春晚”在村里的受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忙了一年的农民和返乡的游子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穿着平时的衣服本色上演。

  渥田村是井冈山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去年底刚刚竣工的井睦高速公路从村口经过,加上早几年通车的泰井高速,两条高速绕村而过。交通条件的改善,让曾经闭塞的小山村迈上了致富的快车道,村民们通过种植猕猴桃、开办农家乐等方式,发家致富。爱好文艺的村民们自己建起了演出队伍,农闲时还受邀去邻村巡演。今年春节,他们对外演出了几场节目,非常受欢迎。

  出行

  随处见“车展” 乡村也拥堵

  以往春节,不少村民都是骑自行车或摩托车走亲访友。而现在,以车代步正成为乡村拜年的一道新风景。“这是我刚买的   小轿车,花了10万多元,开车走亲访友又快又方便。”在外经商的余干县梅港乡蛟龙村村民周君敏乐呵呵地说道。山路遥远,过去拜年一天去一家是常有的事。如今,借着“村村通”和“汽车下乡”的东风,村民们的交通工具基本上都换成了摩托车,还有相当一部分开上了小轿车。有了新车,今年走亲访友的时间比往年缩短了一半以上。

  春节期间,记者在余干梅港看到,不少村、镇街道的村民家门前几乎都成了停车场,各式各样车辆的防盗警报随着鞭炮声此起彼伏。在梅港中学工作的陆老师告诉记者,因为不少村民开车拜年,今年导致乡村也出现了拥堵,俨然乡村“车展”。

  生计

  渔民上岸转行 成种粮大户

  去年12月,继安徽之后,江西南昌宣布正式启动南昌县、安义县两地的农村土地流转试点。春节期间,记者在家乡余干县走访发现,江西经济社会的每一步前行,都会引发或大或小的回应。

  “我家有20来亩稻田与山地,儿女全外出打工了,我一个人不可能种这么多田。”今年62岁的洪细基告诉记者,很多村民种地由主业变成副业,外出打工收入远高于种田收入,所以他只留了一亩水田种自己吃的口粮,多余水田全流转给了外面来的专门包田种的老板。

  洪细基说的“老板”,其实是外乡人,来自下余干的周坤等人。他们是一批先知先觉的种粮产业大户,正低调试水土地流转。“我们以前是鄱阳湖的渔民,现在鄱阳湖进行生态保护,我们纷纷上岸,集体外出承包种田。这里因为临近信江,除了一般的水田,还有很多肥沃的湖田。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有些稻田没人耕种,荒废了很可惜。”拿下蛟龙村部分湖田的种粮大户周坤告诉记者,他们现在以每亩200元现金的方式,从农户手中流转水田、山地,另外把国家发下来的良种补贴也让给农户,而自己的利润就来自种水稻的收入。

  周坤说,其实在梅港乡,把水田、山地流转出去的,远不止蛟龙村的村民,在国家政策允许土地流转的背景下,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外来种粮大户,把目光瞄准了乡村的土地。

  来源:信息日报 记者洪怀峰、曹诚平、王敏君、彭晓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