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莆铁路开通运营新闻素材之四——赣水闽山建奇功

01.10.2013  16:02

          向莆铁路全线共有隧道115座,大小桥梁244座,每一段线路、每一座桥隧,都有建设者留下的汗水与足迹。

          他们不辞辛劳,征战在苍茫山水之间,铺就一条穿越赣闽两省的新钢铁大动脉。

          他们是“”在现场的管理者,他们是肩负使命的技术人员,他们是在一线奋战的苦干实干的劳动者。让我们记住那些为向莆铁路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的建设者吧!

          有一种豪情叫壮怀激烈,有一种牺牲叫默默奉献。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男人的肩膀,不仅挑起家庭重担,还要担负如山的事业。而在家庭与事业之间,中铁十八局向莆铁路指挥长崔连友的重心倾向了后者。

          参加工作24年,他在工地上度过了24个春夏秋冬。特别是向莆铁路建设期间,他全身心扎根工地,带领作业队伍,凭借“力拔山兮”的气势,工程进度在全线二十多家参建单位中名列前茅。而他付出的不止是汗水——老父亲在唐山病危直至去世,他在工地;儿子在天津高考,他在工地……

          了解崔连友的人这样评价:自信、乐观,责任心强。1998年,他任项目经理的四川广渝高速华蓥山隧道项目,荣获原铁道部优质工程一等奖、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章、第三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2008年10月,崔连友任向莆铁路FJ-1A标指挥长,这个标段的线路全长69.27公里,地处武夷山脉和闽江源头,工程点多线长、管理跨度大、管理难度大、控制性工程多。施工中,雪峰山隧道进口(单洞双线17080米)地质结构非常复杂,工程几度受阻。

          崔连友没有气馁,他跑省进京,层层汇报,请专家、学者现场勘探察看,组织专家学者会审施工方案的会议达22场次。无声的行动是最有力的示范,在29个月的攻坚战中,崔连友冬天顶着寒风,蹲在工地察看工程质量;夏天冒着酷暑,怀揣施工图纸与工程人员坚守现场破解难题。夜半三更,他辗转难眠,脑子里思考着如何攻克道道技术难关,细细推敲每项施工方案的可行性。针对雪峰山进口软弱围岩大变形这一技术难题,从2009年5月至2011年底,他一次次请来专家共同会诊,一次次做变形测量,一次次变更设计,一次次改进施工方案,终于攻克了23条断层破碎带和长隧道排风、排烟、反坡长距排水等技术难关,创下铁路建设攻克隧道变形整治多项新纪录。

          中铁二十三局集团副总经理、指挥长袁全祥的事迹,同样令人钦佩。

          青云山特长隧道位于福建省永泰国家4A级风景区青云山,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工程,居亚洲第四、我国第三,至今仍是华东地区第一特长隧道,是向莆铁路的控制性工程。它由中国铁建二十三局集团公司独立担负施工,开创了我国特长隧道施工之先河。

          青云山隧道穿越12条碎裂岩和两条节理裂隙发育带、3段近11公里高地温和5段硬质岩爆地段,5条大突水地质断层……谁能肩负得起两条22公里长的特长隧道施工?谁能按期兑现合同承诺?袁全祥自告奋勇挂帅指挥。这位被向莆铁路公司总经理王建盛赞为“全线出勤率最高的副局级指挥长”,立下军令状——为信誉而战!5年来除回机关开会外,他从未离开过工地。

          开弓没有回头箭。青云山隧道工程浩大,当地政府对环保要求苛刻:要建隧道斜井和施工便道,只能在景区外开挖山洞,不能给景区留下施工痕迹。面对困境,袁全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梁文灏专家的帮助下,组成研究小组联合攻关“小间距隧道掘进”、“长距离通风排烟”、“光面爆破”等难题。同时,指挥部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建立完善施工环保和水土保持体系,采用沉降法,严格处理生产、生活污水,坚决按国家标准验收排放,并在施工场地、拌和站、碎石场配置防尘设备,在弃砟场设置挡墙。“为把隧道建成环保线,通过科技攻关减少了4座斜井,成就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熙熙攘攘的游客在景区观赏大自然美景,却浑然不知我们在他们脚下打隧道。”说到这里,袁全祥满脸自豪。

          解决青云山特长隧道的反坡排水、做到经济环保又是一大难题。积劳成疾的袁全祥带病攻关两个月,多次现场实地踏勘,最后想出妙招:根据1号斜井洞口到正洞左右线约18米的高差,把原设计改变为由洞口向内210米处形成交汇点,此点向斜井入口形成7%的上坡,向正洞左右线形成1‰的上坡,这个点位就成了整个斜井的最低点。同时,在这个点位开挖一条泄水洞,正洞和斜井里的水就能通过1号斜井的排水沟排到洞外,使反坡排水变成顺坡排水。袁全祥的创新思路不仅加快项目施工进度,减少了抽水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且节约了资金。

          数载艰辛不寻常,铁血男儿写春秋。2011年9月,通过三年又一个月的艰苦鏖战,青云山特长隧道提前贯通,取得了比原铁道部批复工期提前106天贯通的优异成绩,并将隧道打造成绿色品牌工程。原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铁道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孙永福视察隧道后,对工程质量充分肯定。

          在闽中山岭间。这里,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向莆铁路经过的山峦沟壑,或雾、或雨,飘飘洒洒,绕山遮日。在中铁一局五公司承建的向莆铁路FJ-5A标高盖山隧道4号斜井工地上,“高盖山上的铁汉子”——唐金仕带领员工在深达三千多米的斜井里,创造出隧道多作业面月度开挖185米的全线隧道施工之最。

          高盖山隧道地处旗山、戴云山山脉主峰,地形险峻、沟深谷大、悬崖峭壁,有17条断层,隧道均属富水地带,每小时涌水均在1.4万立方以上。高盖山隧道4号斜井,是整个向莆铁路的重点控制性工程之一,其施工进度制约着整个向莆铁路建设工期。由于该工程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条件艰苦,谁来“啃这块硬骨头”,唐金仕挺身而出!

          唐金仕曾参加过西秦岭、雪峰山等长大隧道施工,有着丰富的隧道施工经验。2008年10月,32岁的唐金仕被任命为向莆铁路五标项目部副经理,负责高盖山隧道4号斜井施工。

          刚到4号斜井工地,唐金仕就碰上斜井出现涌水。他带领职工挖积水坑、接管子、搭电线,累了,就靠在隧道冰冷的岩石上打个盹;渴了,就饮口洞里的“泉水”。为了协调好施工方案,他经常刚端上饭碗,电话铃声急促响起,只得放下碗筷又往施工地点赶……苦战30天后,他大病了一场。这些年,唐金仕不止一次累倒在作业现场,但“高盖山上铁汉子”的声名却越发响亮。

          2011年1月1日,高盖山隧道4号与5号斜井正洞右线安全顺利贯通,比向莆公司计划提前4个月,项目部获得了向莆公司、集团公司的表彰奖励,他也荣获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